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社群首页
帮助
希顶相关网站
希顶社区官网
(原作)希顶翻译器
〇改希顶转写器
希顶模组服务器
搜索
搜索
外观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查看“︁日耳曼联邦”︁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全文转希顶
不建议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外观
移至侧栏
隐藏
←
日耳曼联邦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storagereadable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国家声明}} {{有待完善}} '''普鲁西亚联邦共和国'''(英语:{{lang|en|Federal Republic of Prussia}},德语:{{lang|de|Bundesrepublik Preußen}},波兰语:{{lang|po|Republika Federalna Prus}}),简称'''普鲁西亚'''、'''联邦普鲁西亚'''或'''联普''',一字简称'''普'''或'''德'''。 普鲁西亚的对应位置约为德国本土('''除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及'''萨尔兰州'''),''瑞士 ''境内的德语区,''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 '',部分''波兹南地区 ''。总的来说,就是大部分德语区。 普鲁西亚是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北欧模式)工业化国家。 该国领导人(总统)为威廉·弗里德里希·康德。国庆日为1月18日。(注:1月18日并非普鲁西亚的建国日,此日为现实世界线中'''普鲁士王国'''[http://zh.m.wiki.hancel.org/wiki/%E6%99%AE%E9%AD%AF%E5%A3%AB%E7%8E%8B%E5%9C%8B]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国日。)国歌为[[普鲁士的荣耀]]。官方语言为[[德语]],主要通用语有波兰语等。 普鲁西亚西边与南边与[[拉丁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与[[荷兰]]相邻,北边与[[梅克伦堡]]和[[北希顶联邦共和国]]相邻,东北与[[波罗的海联盟]]接壤,东部与波兰接壤,东南与[[泛希腊荣誉罗马帝国]]相邻。 其首都为柏林,主要城市有: [[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美因河畔),慕尼黑,纽伦堡,[[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林茨,因斯布鲁克,克拉根福,圣帕尔滕,瓦杜兹,法兰克福(奥得河畔),比勒菲尔德,亚琛,门兴格拉德巴赫,埃森,杜塞尔多夫,波恩,科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波鸿,基尔,吕贝克,不莱梅,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斯图加特,德累斯顿,马格德堡,威斯巴登,波茨坦,埃尔福特,格但斯克,波兹南,巴塞尔,苏黎世,伯尔尼,圣加仑,卢塞恩等等。 =='''国名、国旗与国徽'''== ===国名=== 普鲁西亚得名于现实世界线中的'''普鲁士王国''',用以显示出普鲁西亚人的“普鲁士精神”。 ===国旗=== 见图。 [[File:B5E09A65-CA85-49EB-9874-A5E25BB99238-53335-0000062A11627AA6.png|缩略图|普鲁西亚联邦共和国国旗]] ===国徽=== 普鲁西亚的国徽与普鲁士鹰徽相同。详见[[普鲁士鹰徽]]。 =='''历史'''== ===早期历史=== 毛厄原人(英语:{{lang|en|Mauer 1}})下颌骨化石的发掘表明至少600,000年前在德国即有古人类活动。自舍宁根的煤矿中亦出土三支380,000年前的标枪,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狩猎武器。在尼安德河谷发现史上第一枚非现代人类化石,这一物种被称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1(英语:{{lang|en|Neanderthal 1}})化石具有近40,000年的历史。乌尔姆附近施瓦本汝拉山洞穴中亦有同一时期的现代人类生存迹象,包括42,000年前的鸟骨和猛犸象牙笛,为至今出土的最早乐器;40,000年前大冰期的狮子人为世界已知无争议的最古老雕塑品;距今35,000年前的霍勒费尔斯维纳斯(英语:Venus of Hohle Fels)则为无争议的最古老人类雕塑。内布拉星象盘于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内布拉附近出土,为一欧洲青铜时代铜制文物,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名录。 ===日耳曼部落及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部落最早可追溯至北欧铜器时代(德语:{{lang|de|Nordische Bronzezeit}})(公元前17至前5世纪)或者最晚是前罗马铁器时代(英语:{{lang|en|Pre-Roman Iron Age}})(公元前5~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的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日耳曼地区,该地区约为莱茵河至乌拉尔山脉之间,公元9年时,谢鲁斯克(德语:Cherusker)部落主阿尔米尼乌斯击败由瓦卢斯领导的三个罗马军团,使奥古斯都放弃将罗马帝国边界扩张至易北河的意图。塔西佗于公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亚志时,日耳曼部落已在莱茵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据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而奥地利、巴伐利亚南部及莱茵兰西部则为罗马帝国所管辖。 3世纪时出现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兰克人、夏登人(德语:{{lang|de|Chatten}})、撒克逊人、弗里西人、斯卡姆布里人(英语:{{lang|en|Sicambri}})和图灵吉人(德语:{{lang|de|Thüringer})等。日耳曼人约于公元260年进入罗马帝国控制地区。匈人于375年西移至罗马帝国统治地区后,罗马帝国势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进一步向西南方迁移,同时,今日德国境内出现较大的部落取代或吸收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区大片土地(即墨洛温王朝时所称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利亚和阿基坦一带)为法兰克人所占领,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并向东征服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今德国东部地区则由西斯拉夫民族(包括索布人、维莱蒂人(英语:{{lang|en|Veleti}})和奥伯德里特人(英语:{{lang|en|Obotrites}})定居。 ===东法兰克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大帝于800年圣诞节于罗马接受教宗利奥三世加冕,并建立卡洛林帝国,后于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分裂,分裂后出现的东法兰克王国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型,领土西至莱茵河,东至易北河,北至北海,南至阿尔卑斯山。 在奥托王朝(919年-1024年)统治期间,由各公国推举间推举共主,王位虽非世袭,但仍多为父死子继的情形,而形成王室家族。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于962年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萨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统治期间,意大利北部及勃艮第并入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叙任权斗争,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12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统治期间,德意志诸侯的影响力向南方和东方扩张至斯拉夫人定居地区;他们鼓励德意志人向这些区域移居,称东向移民运动。多数由北部德意志城镇组成的汉萨同盟由于贸易的扩张而繁荣。南部的大拉芬斯堡贸易组织({{lang|de|Große Ravensburger Handelsgesellschaft}})起到类似的作用。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立帝国的基础政治结构,规定七个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或大主教为选帝侯,通过多数制选举皇帝。 14世纪上半叶,德意志人口大幅减少。1315年发生大饥荒,黑死病则于1348年至1350年流行。即便如此,德意志的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这一时期发展一系列的技术,与同一时期在意大利诸城市州使用的科技类似。德意志诸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培养老汉斯·霍尔拜因(英语:{{lang|en|Hans Holbein the Elder}})、其子小汉斯·霍尔拜因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约翰内斯·谷登堡将活字印刷术引入欧洲,为日后知识的大众化创造条件。 1517年,维滕贝格教士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挑战天主教会(罗马公教会)并引发宗教改革。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宣告路德宗为可接受的天主教替代信仰,但还规定诸侯的信仰应为其子民的信仰,这一原则称“教随君定”({{lang|la|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和约未涉及其他信仰,由此归正宗仍为异端,而其原则亦未涉及神权领袖改信的状况(如1583年科隆选侯国的情形)。自科隆战争至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一系列宗教战事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后者导致诸邦国总人口减少近百分之三十,而在一些地区人口减少高达百分之八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终结德意志诸国的宗教战事。1648年后,德意志诸侯可选择天主教、路德宗及归正宗为其国教。 [[File:Holy Roman Empire 1648.png|缩略图|1648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宣告三十年战争的结束,也宣告哈布斯堡王室统一德意志的尝试失败。反复的兵连祸结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致使总人口减少30%以上]] [[缩略图]] 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由近1,800个领地所组成。由帝国改革(英语:{{lang|en|Imperial Reform}})(1450–1555年)推动的法律体系建立帝国政治体,并在其神权、世俗及世袭邦国中确定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由帝国议会代表。哈布斯堡王朝自1438年起保有帝国皇权。1740年查理六世过世;其生前无嗣,由此说服各选帝侯接受《国事遗诏》以确保王朝统治。这一问题通过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得到解决:《亚琛和约》规定玛丽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将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而特蕾西亚将以皇后之名统治帝国。自1740年起,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同普鲁士王国的二元之争主导德意志地区的局势。法国大革命战争及帝国议会最终会议之后,多数世俗的帝国自由城市均为各王朝吞并,而神权领土则被世俗化并吞并。1806年帝国终结,多数德意志邦国(尤其是莱茵河畔诸国)为法国所统治。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俄罗斯、普鲁士及哈布斯堡对德意志地区的霸权展开争夺。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德语:{{lang|de|Deutsches Kaiserreich}};1871年—1918年),位于欧洲中部的二元君主制联邦制国家,又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lang|de|Deutsches Reich}})。这也成为了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拿破仑一世失败后,欧洲各国于1814年召开维也纳会议,并建立由39个主权邦组成的松散联盟-德意志邦联。对欧洲协调政治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遭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梅特涅所镇压。于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则促成日耳曼邦国的经济整合。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广泛传播,建立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观点在德意志人,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中日渐流行。受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建立共和国影响,德意志知识分子和平民也发动革命,国民议会决议由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担任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认为其权力将受限而拒绝,使革命运动暂时遭遇挫败。 威廉四世的继任者——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渐生冲突,就军事预算有相当歧异,于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后,并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排除过去曾主导日耳曼地区事务的奥地利势力。俾斯麦欲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达姆施塔特等地并入北德意志邦联,与法国冲突渐增,遂于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德国取胜,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统合奥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国家,即采“小德意志”路线。普鲁士约占帝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及人口,主导帝国事务,德意志帝国由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首都柏林。 [[File:A v Werner - Kaiserproklamation am 18 Januar 1871 (3. Fassung 1885).jpg|缩略图|1871年,德意志帝国于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俾斯麦为中间着白色制服者]] [[File:Deutsches Reich (1871-1918)-en.png|缩略图|德意志帝国(1871–1918),主要势力分为北方的普鲁士王国(蓝色)和南德四州]] 德意志统一后,作为威廉一世治下德国总理的俾斯麦在外交上试图巩固德国的大国地位,与外国结盟,孤立法国,避免战争。但在威廉二世治下,德国同其他欧洲列强一样逐渐朝帝国主义方向发展,同周边国家时有冲突。先前的同盟关系多数终止,由此德国同奥匈帝国结盟,保证一定程度中立并获得军事支持。1882年的三国同盟将意大利揽入,这也反映德、奥、意三国对法国、俄国的担忧。同时,英国、法国、俄国亦各自结盟,以防奥地利对巴尔干半岛(俄罗斯利益)、德国对法国的干预。 1884年的柏林会议中,德国对东非、西南非洲、多哥和喀麦隆等殖民地提出宣称。此后德国进一步扩张,将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和萨摩亚纳入其殖民地范围。德国殖民政府在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对当地的赫雷罗人和纳马人展开灭绝行动,以报复其反抗运动,日后被称为“二十世纪首次种族灭绝”。近十万人(80%的赫雷罗人和50%的纳马人(英语:{{lang|en|Nama people}}))死于集中营内,多数死于疾病、虐待、积劳、脱水和饥荒。 ===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遇刺,奥地利借此对塞尔维亚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四年的战事中,德意志帝国损失严重,超过200万名军人死亡。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署,德军士兵返回国内。同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及各州国统治者被迫逊位。1919年6月28日新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作为同盟国成员,德国接受其为协约国所败。德国民众认为条约不公且使德国蒙羞,史学家日后称这一态度最终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初期,德国宣布改行共和制。1919年8月11日,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签署《魏玛宪法》。在此后的权力斗争中,左翼激进共产主义者在巴伐利亚夺权,而德国其他地区的保守派则试图通过卡普政变推翻共和国。后者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防卫军、保守主义、民族主义、保皇主义的支持。此后的德国经历工业中心的血腥街道战,比利时和法国军队对鲁尔区的占领,1922年至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债务重组计划及1924年新货币的引入。此后黄金二十年代到来,德国进入一段文化及艺术的自由繁荣期。即便如此,对《凡尔赛条约》的恨意仍旧存在,刀刺在背传说广泛流传,为此后二十年的反犹潮提供基础。经济仍然持续动荡,史学家仅称1924年至1929年间为“局部稳定期”。1929年大萧条对德国造成冲击。1930年联邦选举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授权海因里希·布吕宁领导的政府不经议会批准采取举措。布吕宁政府采取财政紧缩和通货紧缩政策,导致大幅度的失业;1932年失业率高达30%。 1932年特别联邦选举中纳粹党获胜。在一系列失败内阁后,1933年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国会纵火案后,一项法令取消民众的基本权利,在数周之内首个纳粹集中营于达豪开始运作。《1933年授权法》授予希特勒无限立法权,由此其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极权主义国家,通过全民投票退出国际联盟(英语:German referendum, 1933),并开始重新武装化。 通过赤字财政政策,由政府支持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始实施,主要着重于公共工程领域。1934年的公共工程项目中,170万德国民众投入工作,由此获得收入和社会福利。最为著名的工程项目为全国高速公路。其他重要建设项目包括水力发电项目鲁尔大坝(英语:Rur Dam)、供水项目如齐利尔河大坝(英语:Zillierbach Dam)及交通枢纽如茨维考火车站(英语:Zwickau Hauptbahnhof)。此后五年内,失业率大幅度下跌,时均和周均薪酬上升。 1935年,当局宣布不再履行《凡尔赛条约》,并颁布纽伦堡法案,针对犹太人及其他少数族群。德国亦于1935年收回萨尔,于1938年吞并奥地利,并于1939年初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希特勒政府同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条约签署后,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展开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作为回应,英、法亦对德国宣战,然而实际上并未参战。1940年春,德国攻克丹麦及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并在德军近乎占领法国全境后迫使其签订停战协定。同年,英国抵御德国的空中攻势,并最终取得胜利,德国攻克英国的梦想破灭。1941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及苏联。至1942年,德国及其他轴心国已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但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获胜,盟军夺回北非并入侵意大利,德国连续遭遇失败。1944年6月,西方盟军在法国登陆,法国复国,并且加入反击德国的行动。苏联向东欧推进;年末,西方盟军已进入德国境内,德军最后一次反攻未果。在希特勒于柏林战役中自杀身亡后,1945年5月8日,美、英、法、苏攻入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终结。 在日后称犹太人大屠杀中,纳粹对少数族裔进行迫害,并通过集中营和灭绝营对其所称劣等种族进行种族灭绝。超过1,000万平民被系统性杀害,包括600万犹太人、220,000至1,500,000罗姆人、275,000身心障碍者、数千耶和华见证人、数千同性恋者及成千上万政治和宗教异见者。在占领区内的政策导致270万波兰人死亡、130万乌克兰人、及近280万苏联战俘。德国约有320万至530万士兵阵亡,近200万平民死亡。前东部领土的损失导致近1,200万德意志裔人被由东欧驱逐。其战前领土损失近四分之一。战略轰炸及地面战事导致许多城市及文化遗产被摧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纳粹政权参与者于纽伦堡审判中接受战争罪审判。 ===东西德分裂时期=== 德国投降后,德国领土及柏林由同盟国中的四强美、英、法、苏分区占领,这些地区接受650万名来自东部领土的德意志人。1949年5月23日,法国、英国及美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般也以西德及东德称之。东德首都设于柏林,西德将波恩设为临时首都,以强调两国分治仅为暂时性的现状。 [[File:1947年,盟军占领下的德国,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法律上由波兰及苏联管理,但事实上为并吞;而西部的分离地区为萨尔保护领.png|缩略图|1947年,盟军占领下的德国,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法律上由波兰及苏联管理,但事实上为并吞;而西部的分离地区为萨尔保护领]] 西德为议会民主制共和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自1948年起,西德成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受援国之一,通过援助重建其工业基础。1949年康拉德·阿登纳当选为首任联邦总理,并任至1963年。在他和路德维希·艾哈德领导之下,西德自1950年代起经历长期的经济增长,被称为经济奇迹。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为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 东德为一东方集团国家,苏联通过其军力和华沙条约组织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其进行控制。虽然其名义上为民主国家,政治权力仅由德国统一社会党高官(政治局成员)行使,并由控制社会诸多领域的秘密机构斯塔西支持。民主德国采行苏联式统治经济,后成为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虽然东德官方对其社会政策进行大规模宣传,并鼓吹西德入侵威胁,诸多东德公民仍然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及经济繁荣。1961年建成的柏林墙旨在阻止东德人逃亡西德,成为冷战的象征之一。在此罗纳德·里根于1987年6月12日发表《推倒这堵墙!》演说,与约翰·肯尼迪于1963年6月26日的《我是柏林人》演讲相应合。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成为共产主义垮台、两德统一和东德转型的象征。 [[File:1989年柏林墙倒塌;背景为勃兰登堡门.jpg|缩略图|1989年柏林墙倒塌;背景为勃兰登堡门]] 东、西德间的紧张关系在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于1970年代初期通过东方政策稍获缓解。1989年夏,匈牙利放弃铁幕并开放边界,数千名东德国民经匈牙利进入西德,此举也对东德造成冲击,大型抗议活动获得更多支持。东德当局放松边境限制,使东德居民能自由至西德旅游,以维持东德的国家地位,而实际上加速转向改革的进程。一年后于1990年9月12日,四个占领国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放弃其在投降书中获得的权力,德国重获完整主权。由此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前东德五个联邦州重新建立并加入德国。 [[Category:希顶世界线欧洲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联邦]][[Category:希顶世界线共和国]]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Info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Infobox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Lang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Mbox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国家声明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希顶世界线条目
(
查看源代码
)
Module:String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日耳曼联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