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清国」:修訂間差異

出自希顶维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2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国家声明}}
{{国家声明}}
{{infobox
沙皇清国是希顶世界线的一个国家,因[[二月革命]]灭亡。
|title=沙皇清国
== 满族起义 ==
|image=TTE.png
1644年,后金试图进攻南明,被击退后退守关外,转而向东北扩张。<br>
|alt=沙皇清国国旗——三色龙旗
1664年,跨过“第二郑和海峡”,当地因纽特人臣服,海峡改名“白令海峡”(来自当地酋长名)。<br>
|中文名称=沙皇清国
|英文名称=The Tsar Tsing Empire
|建立时间=1689年
|灭亡时间=1917年
|首都=圣康熙堡(康熙格勒)
|国歌=《巩金瓯》
|语言=汉语、满语、俄语
|国土面积=2448万平方千米
|主要城市=康熙格勒、莫斯科、天命格勒、新西伯利亚、雅库茨克、海参崴
}}
沙皇清国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由于希顶世界线中后金被南明击败,东北地区女真人拒绝被沙俄殖民,选择不断西进并夺取了沙俄政权。
==国号==
1605年努尔哈赤第一次称“建州国”,也第一次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br>
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br>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亦称为大清国。 <br>
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种猜测:其一,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其二,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也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认为“大清” 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清史学者刁书仁认为,“清”与“金”字为转音,实际上是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改换一个发音相似的汉字。
==历史==
===开基立业===
传说满洲起源于长白山之东北的布库里山下。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按地域分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1442年,明廷增设建州右卫,合称“建州三卫”。南移后,建州女真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br>
1583年,明军袭击古勒寨阿台驻地,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皆遭误杀。努尔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野人女真,统一女真各部。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br>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建元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1619年,后金在萨尔浒之战中取胜,后连下开原、铁岭。<br>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几年间席卷辽东七十余城。1622年,夺取辽西重镇广宁。1625年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女真各部决定暂停攻势,向北部发展,巩固基业之后再度伐明。
===建立大清===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对内,皇太极停筑城,禁扰民,各耕其田,释放庄丁为民。大大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外,皇太极看准了林丹汗是他统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碍,因此,一方面努力争取科尔沁等部贝勒与金联合,对付林丹汗的袭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属下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大举进攻。皇太极又兴兵攻朝鲜。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岳托、济尔哈朗等六位贝勒,统兵三万进攻朝鲜。金兵进展迅速,连下城池,势如破竹,不到半个月,就占领了大半个朝鲜,入据旧都平壤,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了城下之盟。1630年皇太极带领3000金兵东渡日本,德川幕府被迫割让本州岛北部地区。 <br>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5月,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尊为“宽温仁圣皇帝”。1637年,朝鲜正式臣服清朝。<br>
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沙俄来犯===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十月,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后来清廷下令停止弊政,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br>
1650年,南明从武冈(今邵阳)起兵,北伐清国。此时清国正在积极进行战后恢复,被打得措手不及。此时北方沙俄正扩张到雅库茨克附近,并残暴攻入外东北地区,面临两面包夹之威胁。顺治帝决定放弃北京,退守关外,将占线西进对抗沙俄。<br>
1664年,跨过“第二郑和海峡”(今白令海峡),当地因纽特人臣服。<br>
1685年,俄国与后金在雅克萨一带发生战争,俄国因后勤原因溃败。<br>
1685年,俄国与后金在雅克萨一带发生战争,俄国因后勤原因溃败。<br>
1688年,后金举全国之力反击,西伯利亚各民族也加入反俄联军。<br>
1688年,后金举全国之力反击,西伯利亚各民族也加入反俄联军。<br>
1689年,反俄联军攻占莫斯科,彼得一世退位。原后金国王康熙一世加冕为沙皇,建立[[沙皇清国]]。<br>
1689年,反俄联军攻占莫斯科,彼得一世退位。原后金国王爱新觉罗玄烨一世加冕为沙皇,建立[[沙皇清国]],定年号康熙,修建新都城——康熙格勒(今列宁格勒)。<br>


== 康熙改革 ==
===康熙改革===
沙清虽然面积广阔,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康熙一世成为沙皇后,为了获取在欧洲的统治,而开始对抗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康熙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荷兰、[[特拉列多王]]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等。<br>
沙清虽然面积广阔,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br>
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8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9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br>
康熙一世成为沙皇后,一开始他为了保护南方的国界而开始对抗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br>
沙清建立初期,满朝文武面对新生政权大肆贪污挥霍,康熙帝罢免了大批官员,并改冬宫为正大光明宫,以儆效尤。
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康熙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荷兰、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等。<br>
别看你们一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small>——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small>
康熙是从改变生活习俗开始进行改革的。为了使清国人在外表上更像西欧人,他在回国后的第二天亲手剪掉了前来觐见他的大贵族们的长胡须,不久又宣布这是全国臣民应尽的义务.<br>
康熙是从改变生活习俗开始进行改革的。为了使清国人在外表上更像西欧人,他在回国后的第二天亲手剪掉了前来觐见他的大贵族们的辫子,不久又宣布这是全国臣民应尽的义务.<br>
康熙还废除了清国长期以来使用的历法,自1700年1月1日起改用欧洲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br>
康熙还废除了清国长期以来使用的历法,自1700年1月1日起改用欧洲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br>
康熙从西欧引进了许多文化成分,其中最突出的是发展清国的教育事业.他亲自聘请几名国教授到清国办学和执教,于1701年1月在莫斯科建立了清国历史上第一所世俗学校——数学航海学校。<br>
康熙从西欧引进了许多文化成分,其中最突出的是发展清国的教育事业.他亲自聘请几名[[特拉列多王]]教授到清国办学和执教,于1701年1月在莫斯科建立了清国历史上第一所世俗学校——数学航海学校。<br>
此后,康熙又创办了许多学校。康熙一世认为金钱是进行战争的命脉。他从西欧回国后,立即按照国的经验进行了币制改革,自1700年起开始在清国流通新币。<br>
此后,康熙又创办了许多学校。康熙一世认为金钱是进行战争的命脉。他从西欧回国后,立即按照[[特拉列多王]]的经验进行了币制改革,自1700年起开始在清国流通新币。<br>
他还巧立名目,在短短几年内使各种捐税成倍增加。北方战争开始后,清军在1700年11月19日进行的纳尔瓦战役中一败涂地。这迫使彼得加紧进行加强清国军事实力方面的改革。 <br>
他还巧立名目,在短短几年内使各种捐税成倍增加。北方战争开始后,清军在1700年11月19日进行的纳尔瓦战役中一败涂地。这迫使康熙加紧进行加强清国军事实力方面的改革。


===对外开放===
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清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康熙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清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br>
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清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康熙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清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br>
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康熙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军队。康熙一世加紧招募新兵,并且仿照西方国家的模式实行了义务兵役制。<br>
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康熙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军队。康熙一世加紧招募新兵,并且仿照西方国家的模式实行了义务兵役制。<br>
康熙一世还在国人的参与下开始筹建波罗的海舰队;他不仅在国内造船,还多次指示驻大使在国买船。 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清国击败了瑞典。<br>
康熙一世还在[[特拉列多王]]人的参与下开始筹建波罗的海舰队;他不仅在国内造船,还多次指示驻大使在[[特拉列多王]]买船。 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清国击败了瑞典。<br>
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沙清,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是于1700年发动了清国北部战役。<br>
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沙清,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是于1700年发动了清国北部战役。<br>
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清国从瑞典王国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清国从瑞典王国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1712年后,沙皇康熙一世迁都至圣康熙堡(在一战时该城改名为康熙格勒),以窥视欧洲大陆。<br>
1712年后,沙皇康熙一世迁都至圣康熙堡(在一战时该城改名为康熙格勒),以窥视欧洲大陆。<br>
1721年,沙皇康熙一世改国号为沙清帝国,称康熙大帝。
1721年,沙皇康熙一世改国号为沙清帝国,称康熙大帝。<br>
1725年,丹麦人白令奉康熙的命令开始对西伯利亚的北岸进行考察。<br>
== 重返东方 ==
1728年他到达第二郑和海峡,并在此定居,为海峡两岸发展作出贡献。<br>
1858年5月,清国乘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际,清国以武力威胁明政府签署《瑷珲条约》,以黑龙江为边界。1860年签订的《清明北京条约》,清帝国更把整个外满洲(包括库页岛)吞并,并获得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以扩展其于西太平洋的影响。
1741年他在此逝世。为纪念他的贡献,海峡改名为白令海峡。
另一方面,清国亦将势力染指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与日本展开争夺。1875年5月7日,日本与清国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俄罗斯将所占的千岛群岛给予日本,换取日本所占的库页南部

1858年至1911年,清国先后逼迫明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约,又伙同英国对中国帕米尔地区进行了两次私自瓜分,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纳入其版图,策动外蒙古与中国分离。 <br>
=== 重返东方 ===
19世纪末期,清国将原后金地区独立为傀儡国“后金共和国”。
[[file:TTE1900.png|缩略图|沙皇清国1900年疆域]]
1900年的庚子俄难(即清国加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制造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外交事件,洗劫内满洲诸多城镇)之后该战略的实施步伐被大幅度的加快。<br>
1858年5月,清国乘特法联军侵略中国,为报努尔哈赤之“七大恨”,以武力威胁明政府签署《瑷珲条约》,使明朝赔款,并获得治外法权。1860年签订的《清明北京条约》,清朝扩大了在明朝的势力范围,以扩展其于西太平洋的影响。1858年至1911年,清国先后逼迫明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约,又伙同英国对中国帕米尔地区进行了两次私自瓜分,将中国西北的大片领土纳入其版图。 <br>
但由于清国在1905年的日清战争中败于日本帝国,并且本国也爆发革命,该项战略计划遂成画饼。<br>
另一方面,清国亦保卫早已成为领土的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与日本展开争夺。1875年5月7日,日本与清国签订《本州千岛交换条约》,沙皇清国将所占的本州北部给予日本,换取日本所占的千岛群岛。<br>
1905年,因日本扩张北海道地区,沙清和日本在明控制的华北地区爆发了日清战争,沙皇清国败于[[日本国]],清国将原后金地区独立为“后金共和国”。<br>
清在北美洲早已占有土地,后来亦保留至苏联,即[[白令共和国]]当代的阿拉斯加。<br>
清在北美洲早已占有土地,后来亦保留至苏联,即[[白令共和国]]当代的阿拉斯加。<br>
在中亚方面,清国最早向中亚的活动,是康熙大帝时代,当时已向希瓦汗国扩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在伊格纳契夫怂恿下,向中亚扩张。由咸海出发。前往希瓦汗国与布哈拉。这二国成为附属国。<br>
在中亚方面,清国最早向中亚的活动,是康熙大帝时代,当时已向希瓦汗国扩张。咸丰年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在爱新觉罗·载垣怂恿下,向中亚扩张。由咸海出发。前往希瓦汗国与布哈拉。这二国成为附属国。<br>
1864年,攻打浩罕与塔什干。1877年,占有全中亚。沙清还企图通过支持浩罕汗国的侵略者阿古柏染指新疆,并出兵攻占了伊犁,最后在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曾纪泽坚决交涉的情况下“恋恋不舍”离开了伊犁,但还是试图割走了中国在新疆的不少领土。<br>
1864年,攻打浩罕与塔什干。1877年,占有全中亚。沙清还企图通过支持浩罕汗国的侵略者阿古柏染指新疆,并出兵攻占了伊犁,最后在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曾纪泽坚决交涉的情况下“恋恋不舍”离开了伊犁,但还是试图割走了中国在新疆的不少领土。

=== 近代改革 ===
16世纪中期清国成为地处欧洲东部边陲半亚洲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封建农奴制。由于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br>
面对严重危机,1861年,慈禧太后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br>
1861年改革,是太后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清国发展成近代资本主义强国,成为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是慈禧太后为保留其权威,改革不够彻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残余,还将主持变法的光绪帝软禁。<br>
1905年日清战争的失败使得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大增,在首都康熙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的反战请愿,由于军警擅自开枪镇压造成了所谓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为了1905年全清大革命的导火索。<br>
此次革命虽然成功被镇压,然而严重撼动了沙皇和太后的威权。并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于是太后扶宣统帝溥仪进行改革,溥仪上任后推行土地改革制度并严厉镇压农民运动,尽管颇具成效,可惜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br>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清国联合特法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清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大战后期,1917年3月,清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清国长达长达二百多年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俄罗斯}}
</div>
[[分类:已灭亡的希顶世界线国家]][[分类:希顶世界线亚洲国家]]
[[分类:希顶世界线欧洲国家]]

於 2022年5月27日 (五) 11:25 的最新修訂

這篇泛希頂世界線條目是虛構作品,與任何現實實體無關(詳見免責聲明)。
由於希頂世界線的活動主要於泛希頂聯合國群進行,希頂維基上的相關內容可能不具時效性。


沙皇清國

沙皇清國國旗——三色龍旗
中文名稱 沙皇清國
英文名稱 The Tsar Tsing Empire
建立時間 1689年
滅亡時間 1917年
首都 聖康熙堡(康熙格勒)
國歌 《鞏金甌》
語言 漢語、滿語、俄語
國土面積 2448萬平方千米
主要城市 康熙格勒、莫斯科、天命格勒、新西伯利亞、雅庫茨克、海參崴

沙皇清國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由於希頂世界線中後金被南明擊敗,東北地區女真人拒絕被沙俄殖民,選擇不斷西進並奪取了沙俄政權。

國號

1605年努爾哈赤第一次稱「建州國」,也第一次稱「國王」;次年進號「昆都侖汗」(恭敬汗)。
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亦稱為大清國。
關於「大清」的含義,有諸種猜測:其一,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其二,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大清」為號。也有以「五德說」的觀點,明朝為火德,清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認為「大清」 國號實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代青」(daicing)。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清史學者刁書仁認為,「清」與「金」字為轉音,實際上是以漢字的發音為基礎,改換一個發音相似的漢字。

歷史

開基立業

傳說滿洲起源於長白山之東北的布庫里山下。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1442年,明廷增設建州右衛,合稱「建州三衛」。南移後,建州女真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明軍襲擊古勒寨阿台駐地,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皆遭誤殺。努爾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遺甲起兵,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野人女真,統一女真各部。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建元天命,國號金,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伐明。1619年,後金在薩爾滸之戰中取勝,後連下開原、鐵嶺。
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瀋陽、遼陽,幾年間席捲遼東七十餘城。1622年,奪取遼西重鎮廣寧。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之戰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女真各部決定暫停攻勢,向北部發展,鞏固基業之後再度伐明。

建立大清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對內,皇太極停築城,禁擾民,各耕其田,釋放莊丁為民。大大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對外,皇太極看準了林丹汗是他統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礙,因此,一方面努力爭取科爾沁等部貝勒與金聯合,對付林丹汗的襲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屬下人員,另一方面積極準備大舉進攻。皇太極又興兵攻朝鮮。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岳托、濟爾哈朗等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朝鮮。金兵進展迅速,連下城池,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就占領了大半個朝鮮,入據舊都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1630年皇太極帶領3000金兵東渡日本,德川幕府被迫割讓本州島北部地區。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5月,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尊為「寬溫仁聖皇帝」。1637年,朝鮮正式臣服清朝。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着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沙俄來犯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大順軍,進占北京。十月,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後來清廷下令停止弊政,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1650年,南明從武岡(今邵陽)起兵,北伐清國。此時清國正在積極進行戰後恢復,被打得措手不及。此時北方沙俄正擴張到雅庫茨克附近,並殘暴攻入外東北地區,面臨兩麵包夾之威脅。順治帝決定放棄北京,退守關外,將占線西進對抗沙俄。
1664年,跨過「第二鄭和海峽」(今白令海峽),當地因紐特人臣服。
1685年,俄國與後金在雅克薩一帶發生戰爭,俄國因後勤原因潰敗。
1688年,後金舉全國之力反擊,西伯利亞各民族也加入反俄聯軍。
1689年,反俄聯軍攻占莫斯科,彼得一世退位。原後金國王愛新覺羅玄燁一世加冕為沙皇,建立沙皇清國,定年號康熙,修建新都城——康熙格勒(今列寧格勒)。

康熙改革

沙清雖然面積廣闊,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康熙一世成為沙皇后,為了獲取在歐洲的統治,而開始對抗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為了繼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康熙開始到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拜訪了勃蘭登堡(普魯士)、荷蘭、特拉列多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等。
康熙帝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168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169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沙清建立初期,滿朝文武面對新生政權大肆貪污揮霍,康熙帝罷免了大批官員,並改冬宮為正大光明宮,以儆效尤。

别看你们一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是從改變生活習俗開始進行改革的。為了使清國人在外表上更像西歐人,他在回國後的第二天親手剪掉了前來覲見他的大貴族們的辮子,不久又宣布這是全國臣民應盡的義務.
康熙還廢除了清國長期以來使用的曆法,自1700年1月1日起改用歐洲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
康熙從西歐引進了許多文化成分,其中最突出的是發展清國的教育事業.他親自聘請幾名特拉列多王國教授到清國辦學和執教,於1701年1月在莫斯科建立了清國歷史上第一所世俗學校——數學航海學校。
此後,康熙又創辦了許多學校。康熙一世認為金錢是進行戰爭的命脈。他從西歐回國後,立即按照特拉列多王國的經驗進行了幣制改革,自1700年起開始在清國流通新幣。
他還巧立名目,在短短幾年內使各種捐稅成倍增加。北方戰爭開始後,清軍在1700年11月19日進行的納爾瓦戰役中一敗塗地。這迫使康熙加緊進行加強清國軍事實力方面的改革。

對外開放

為了增加與西方交流的機會和尋找清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康熙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歐洲最強國家之一的瑞典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清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
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康熙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軍隊。康熙一世加緊招募新兵,並且仿照西方國家的模式實行了義務兵役制。
康熙一世還在特拉列多王國人的參與下開始籌建波羅的海艦隊;他不僅在國內造船,還多次指示駐特大使在特拉列多王國買船。 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清國擊敗了瑞典。
17世紀90年代末,探險家約翰·帕特庫爾通過《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條約》成功將沙清,丹麥和薩克森結成聯盟,三國於是於1700年發動了清國北部戰役。
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清國從瑞典王國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1712年後,沙皇康熙一世遷都至聖康熙堡(在一戰時該城改名為康熙格勒),以窺視歐洲大陸。
1721年,沙皇康熙一世改國號為沙清帝國,稱康熙大帝。
1725年,丹麥人白令奉康熙的命令開始對西伯利亞的北岸進行考察。
1728年他到達第二鄭和海峽,並在此定居,為海峽兩岸發展作出貢獻。
1741年他在此逝世。為紀念他的貢獻,海峽改名為白令海峽。

重返東方

沙皇清國1900年疆域

1858年5月,清國乘特法聯軍侵略中國,為報努爾哈赤之「七大恨」,以武力威脅明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使明朝賠款,並獲得治外法權。1860年簽訂的《清明北京條約》,清朝擴大了在明朝的勢力範圍,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1858年至1911年,清國先後逼迫明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約,又夥同英國對中國帕米爾地區進行了兩次私自瓜分,將中國西北的大片領土納入其版圖。
另一方面,清國亦試圖保衛早已成為領土的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日本與清國簽訂《本州千島交換條約》,沙皇清國將所占的本州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日本所占的千島群島。
1905年,因日本擴張北海道地區,沙清和日本在明控制的華北地區爆發了日清戰爭,沙皇清國敗於日本國,清國將原後金地區獨立為「後金共和國」。
清在北美洲早已占有土地,後來亦保留至蘇聯,即白令共和國當代的阿拉斯加。
在中亞方面,清國最早向中亞的活動,是康熙大帝時代,當時已向希瓦汗國擴張。咸豐年間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在愛新覺羅·載垣慫恿下,向中亞擴張。由鹹海出發。前往希瓦汗國與布哈拉。這二國成為附屬國。
1864年,攻打浩罕與塔什干。1877年,占有全中亞。沙清還企圖通過支持浩罕汗國的侵略者阿古柏染指新疆,並出兵攻占了伊犁,最後在左宗棠擊敗阿古柏、曾紀澤堅決交涉的情況下「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伊犁,但還是試圖割走了中國在新疆的不少領土。

近代改革

16世紀中期清國成為地處歐洲東部邊陲半亞洲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盛行封建農奴制。由於封建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俄國農奴境況十分悲慘,暴動頻繁。
面對嚴重危機,1861年,慈禧太后不得不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1861年改革,是太后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因為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清國發展成近代資本主義強國,成為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但是慈禧太后為保留其權威,改革不夠徹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殘餘,還將主持變法的光緒帝軟禁。
1905年日清戰爭的失敗使得民眾對沙皇制度的不滿大增,在首都康熙格勒發生了大規模的民眾的反戰請願,由於軍警擅自開槍鎮壓造成了所謂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為了1905年全清大革命的導火索。
此次革命雖然成功被鎮壓,然而嚴重撼動了沙皇和太后的威權。並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於是太后扶宣統帝溥儀進行改革,溥儀上任後推行土地改革制度並嚴厲鎮壓農民運動,儘管頗具成效,可惜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爆發,清國聯合特法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奧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清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大戰後期,1917年3月,清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清國長達長達二百多年的的專制統治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