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修訂間差異

出自希顶维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9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5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国家声明}}
{{国家声明}}
{{旧国家声明}}
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的版图相当于现实中的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共和国。
{{有待完善}}
希顶世界线中,巴比伦文明虽然后来伊斯兰化,但从未分裂,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
{{争议内容}}
{{Infobox
|top-bcolor=#0040A0
|l-bcolor=#FFFFFF
|title=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br><small>'''جمهورية بابل الإسلامية'''<br>Komara Îslamî ya Babîlê</small>
|image=BAB republic.png
|alt=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国旗
|国歌 = 《两河流域的国土》
|国家格言 = 真主至大<br>ٱللَّٰهُ أَكْبَرُ
|简称 = 巴比伦
|首都/最大城市 = 巴格达
|官方语言 = 阿拉伯语
|公认的区域语言=英语<br>法语<br>库尔德语
|民族 = 阿拉伯人 55%<br>库尔德人 21%<br>亚述人 13%<br>土库曼人 5%<br>亚美尼亚人 3%<br>切尔克斯人、车臣人 2%<br>波斯人 1%
|区域居民称谓词 = 巴比伦人 Babylonian
|宗教 = 伊斯兰教(国教) 88%<br><small>逊尼派 59%<br>什叶派 41%</small><br>基督教 10%<br><small>天主教马龙派 69%<br>希腊正教 23%<br>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5%<br>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 3%</small><br>其他 2%
|政体 = 单一制<br>一党优势制<br>半总统制
|法律体系 = 伊斯兰法系
|执政党 = 巴比伦复兴党
|政府 = 革命指导委员会
|国家领导人 = 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1968~1981)<br>萨达姆·侯赛因(1981~2006)<br>库赛·侯赛因(2007~2021)<br>乌代·侯赛因(2022.1)
|现役军人 = 1,280,000
|面积 = 74.1万平方千米
|水域率 = 3.1%
|人口 = 80,000,000
|货币 = 巴比伦第纳尔(BBD)
|时区 = 巴比伦标准时间/'''BST'''<br>(UTC +3:00)<br>西巴比伦时间<br>'''WBT'''(UTC +2:00)
|历法 = '''官方:'''公历<br>'''通用''':伊斯兰历
|主要行驶方位 = 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 = +964
|ISO 3166码 = BB/BAB
|人类发展指数 = 0.603
|国际域名 = .bb
|前身 = [[巴比伦共和国 (1958~1968)|巴比伦共和国]]
|现属于 = [[苏美尔FGO联邦共和国]]<br>[[阿拉伯人民共和国]]<br>[[盐海共和国]]<br>[[叙利亚地区]]
|参与国际组织 = [[文件:UN.png|30px|left]][[联合国|联合国]]
}}
巴比伦,全称'''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بابل الإسلامية,库尔德语:Komara Îslamî ya Babîlê)。指的是1968年至2022年的复兴党右派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以经济高速增长和飞速繁荣开始,但以巴比伦面临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停滞以及四面楚歌而告终。
在1968年的军事政变中,早先于1963年实际掌权的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发动政变推翻了巴比伦总统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和时任总理塔希尔·叶海亚,其侄子萨达姆·侯赛因则通过担任党的情报部门负责人的职务,成为该国事实上的领导人。在贝克尔统治期间,该国的经济增长使巴比伦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迅速提高。然而,有几个内部因素威胁着该国的稳定,其中包括政府与巴比伦什叶派穆斯林社群、巴比伦库尔德社群和前叙利亚派复兴党的冲突,巴比伦与邻国伊朗帝国由于阿拉伯河水道的双边边界争端也对该国的稳定构成重大外部威胁。<br>
1979年12月12日,在软禁贝克尔后,萨达姆正式继任巴比伦第二任总统暨“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和复兴党总书记,同时宣布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伊拉克支部正式改组为巴比伦复兴党。萨达姆通过镇压什叶派起义获得了贝克尔的极大信任,并慢慢获取了原本属于贝克尔的权力。这一时期的另一大变化是巴比伦对伊朗的外交政策,这个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最近经历了[[四月革命|一场重大革命]]推翻了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并建立了一个以“伊朗人民民主党”为首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恶化的关系最终导致了1980年的伊巴战争,这场战争始于巴比伦入侵伊朗之后。1978年四月革命后,巴比伦领导人认为,革命后的混乱会导致伊朗人在军事上虚弱,因此对巴比伦军队而言是一个相对容易的目标。但是,这个想法被证明是不正确的,战争持续了八年。巴比伦经济在此期间一度恶化,该国开始依赖外国贷款为其战争提供资金。这为1991年巴比伦大起义埋下了祸根,也为巴比伦吞并科威特奠定了基础。<br>
战争结束后,随着法、德、中国等国的援助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巴比伦经济开始再次增长。巴比伦在1968年还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但通过资本主义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持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巴比伦社会趋向于保守及巴比伦内部民族、教派矛盾的日益激化。<br>
2006年底,萨达姆·侯赛因病逝。其次子库赛·侯赛因接任巴比伦总统。<br>
2021年底2022年初,从伊朗再次核试验一个月开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时任复兴党地区书记伊扎特·易卜拉辛·杜里突然“主动”辞去党内所有职务,萨达姆长子乌代·侯赛因接任复兴党地区书记。复兴党新任地区书记对库赛的和平政策不满,强烈反对库赛新政府。<br>
公元2022年1月1日,对库赛心怀不满的乌代·侯赛因为首的巴比伦军方“太子党”对库赛政权发动政变,以压倒性的军队建立新政府。 随着国家被围困,乌代·侯赛因公开宣布,给世界所有国家72小时的时间来承认它对巴比伦的权威,否则将面临“Babylon Stage 34”作战计划的报复。 <br>
2022年,以[[希联]],[[伊朗]]为首的联军进攻巴比伦,不到一个月后,巴比伦复兴党政权被推翻。
==历史沿革==
===1968年军事政变===
===贝克尔的统治和萨达姆的崛起(1970s)===
===萨达姆统治早期、伊朗-巴比伦战争及其后果(1980s)===

===1991大起义和萨达姆统治中后期(1990s~2006)===
===后萨达姆时代(2006~2021)===
===巴比伦解体(2022年春)===
<small>''主条目:[[巴比伦解体]]''</small>
==地理==
===行政区划===
巴比伦全国分为伊拉克大区、约旦大区、叙利亚大区和黎巴嫩特区,每个大区又分为若干个省。1990年巴比伦吞并科威特后,科威特被视作为伊拉克大区的一部分。
==政治==
==外交==
巴比伦存在期间和以苏联为代表的苏东国家的外交关系总体上较差,和法、德为首的西欧各国和南斯拉夫等第三世界国家等的外交关系相当良好。<br>
巴比伦和其邻国伊朗的关系极为恶劣,两国常有擦枪走火。
==经济==
==军事==
<small>''主条目:[[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武装力量]]''</small><br>
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武装力量一度是西亚最为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其拥有西亚规模最大的海军。<br>
巴比伦陆军分为一军区(伊拉克、前科威特)、二军区(叙利亚、黎巴嫩)、三军区(约旦)和中央军区(巴格达)。
==文化==
==另见==
==注释==
[[Category:已灭亡的希顶世界线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亚洲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共和国]][[Category:希顶世界线伊斯兰教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极右国家]]
{{国家}}

於 2023年7月19日 (三) 14:36 的最新修訂

這篇泛希頂世界線條目是虛構作品,與任何現實實體無關(詳見免責聲明)。
由於希頂世界線的活動主要於泛希頂聯合國群進行,希頂維基上的相關內容可能不具時效性。
本條目介紹的是泛希頂世界線曾經存在過的國家。關於最新的國家列表,請參閱希頂世界線國家列表


巴比倫伊斯蘭共和國
جمهورية بابل الإسلامية
Komara Îslamî ya Babîlê

巴比倫伊斯蘭共和國國旗
國歌 《兩河流域的國土》
國家格言 真主至大
ٱللَّٰهُ أَكْبَرُ
簡稱 巴比倫
首都/最大城市 巴格達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公認的區域語言 英語
法語
庫爾德語
民族 阿拉伯人 55%
庫爾德人 21%
亞述人 13%
土庫曼人 5%
亞美尼亞人 3%
切爾克斯人、車臣人 2%
波斯人 1%
區域居民稱謂詞 巴比倫人 Babylonian
宗教 伊斯蘭教(國教) 88%
遜尼派 59%
什葉派 41%

基督教 10%
天主教馬龍派 69%
希臘正教 23%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5%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 3%

其他 2%
政體 單一制
一黨優勢制
半總統制
法律體系 伊斯蘭法系
執政黨 巴比倫復興黨
政府 革命指導委員會
國家領導人 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1968~1981)
薩達姆·侯賽因(1981~2006)
庫賽·侯賽因(2007~2021)
烏代·侯賽因(2022.1)
現役軍人 1,280,000
面積 74.1萬平方千米
水域率 3.1%
人口 80,000,000
貨幣 巴比倫第納爾(BBD)
時區 巴比倫標準時間/BST
(UTC +3:00)
西巴比倫時間
WBT(UTC +2:00)
曆法 官方:公曆
通用:伊斯蘭曆
主要行駛方位 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 +964
ISO 3166碼 BB/BAB
人類發展指數 0.603
國際域名 .bb
前身 巴比倫共和國
現屬於 蘇美爾FGO聯邦共和國
阿拉伯人民共和國
鹽海共和國
敘利亞地區
參與國際組織
聯合國

巴比倫,全稱巴比倫伊斯蘭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بابل الإسلامية,庫爾德語:Komara Îslamî ya Babîlê)。指的是1968年至2022年的復興黨右派統治時期。這一時期以經濟高速增長和飛速繁榮開始,但以巴比倫面臨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停滯以及四面楚歌而告終。 在1968年的軍事政變中,早先於1963年實際掌權的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發動政變推翻了巴比倫總統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和時任總理塔希爾·葉海亞,其侄子薩達姆·侯賽因則通過擔任黨的情報部門負責人的職務,成為該國事實上的領導人。在貝克爾統治期間,該國的經濟增長使巴比倫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迅速提高。然而,有幾個內部因素威脅着該國的穩定,其中包括政府與巴比倫什葉派穆斯林社群、巴比倫庫爾德社群和前敘利亞派復興黨的衝突,巴比倫與鄰國伊朗帝國由於阿拉伯河水道的雙邊邊界爭端也對該國的穩定構成重大外部威脅。
1979年12月12日,在軟禁貝克爾後,薩達姆正式繼任巴比倫第二任總統暨「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和復興黨總書記,同時宣布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伊拉克支部正式改組為巴比倫復興黨。薩達姆通過鎮壓什葉派起義獲得了貝克爾的極大信任,並慢慢獲取了原本屬於貝克爾的權力。這一時期的另一大變化是巴比倫對伊朗的外交政策,這個什葉派占多數的國家最近經歷了一場重大革命推翻了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並建立了一個以「伊朗人民民主黨」為首的新興社會主義國家。迅速惡化的關係最終導致了1980年的伊巴戰爭,這場戰爭始於巴比倫入侵伊朗之後。1978年四月革命後,巴比倫領導人認為,革命後的混亂會導致伊朗人在軍事上虛弱,因此對巴比倫軍隊而言是一個相對容易的目標。但是,這個想法被證明是不正確的,戰爭持續了八年。巴比倫經濟在此期間一度惡化,該國開始依賴外國貸款為其戰爭提供資金。這為1991年巴比倫大起義埋下了禍根,也為巴比倫吞併科威特奠定了基礎。
戰爭結束後,隨着法、德、中國等國的援助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巴比倫經濟開始再次增長。巴比倫在1968年還是一個不發達國家,但通過資本主義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支持成功地成為了一個發達國家。然而,在經濟增長的背後是巴比倫社會趨向於保守及巴比倫內部民族、教派矛盾的日益激化。
2006年底,薩達姆·侯賽因病逝。其次子庫賽·侯賽因接任巴比倫總統。
2021年底2022年初,從伊朗再次核試驗一個月開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時任復興黨地區書記伊扎特·易卜拉辛·杜里突然「主動」辭去黨內所有職務,薩達姆長子烏代·侯賽因接任復興黨地區書記。復興黨新任地區書記對庫賽的和平政策不滿,強烈反對庫賽新政府。
公元2022年1月1日,對庫賽心懷不滿的烏代·侯賽因為首的巴比倫軍方「太子黨」對庫賽政權發動政變,以壓倒性的軍隊建立新政府。 隨着國家被圍困,烏代·侯賽因公開宣布,給世界所有國家72小時的時間來承認它對巴比倫的權威,否則將面臨「Babylon Stage 34」作戰計劃的報復。
2022年,以希聯伊朗為首的聯軍進攻巴比倫,不到一個月後,巴比倫復興黨政權被推翻。

歷史沿革

1968年軍事政變

貝克爾的統治和薩達姆的崛起(1970s)

薩達姆統治早期、伊朗-巴比倫戰爭及其後果(1980s)

1991大起義和薩達姆統治中後期(1990s~2006)

後薩達姆時代(2006~2021)

巴比倫解體(2022年春)

主條目:巴比倫解體

地理

行政區劃

巴比倫全國分為伊拉克大區、約旦大區、敘利亞大區和黎巴嫩特區,每個大區又分為若干個省。1990年巴比倫吞併科威特後,科威特被視作為伊拉克大區的一部分。

政治

外交

巴比倫存在期間和以蘇聯為代表的蘇東國家的外交關係總體上較差,和法、德為首的西歐各國和南斯拉夫等第三世界國家等的外交關係相當良好。
巴比倫和其鄰國伊朗的關係極為惡劣,兩國常有擦槍走火。

經濟

軍事

主條目:巴比倫伊斯蘭共和國武裝力量
巴比倫伊斯蘭共和國武裝力量一度是西亞最為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其擁有西亞規模最大的海軍。
巴比倫陸軍分為一軍區(伊拉克、前科威特)、二軍區(敘利亞、黎巴嫩)、三軍區(約旦)和中央軍區(巴格達)。

文化

另見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