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清国」:修訂間差異

出自希顶维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建立内容为“{{国家声明}} 沙皇清国是希顶世界线的一个国家,因二月革命灭亡。 == 满族起义 == 1644年,后金试图进攻南明,被击退后…”的新页面)
 
無編輯摘要
第24行: 第24行:
1712年后,沙皇康熙一世迁都至圣康熙堡(在一战时该城改名为康熙格勒),以窥视欧洲大陆。<br>
1712年后,沙皇康熙一世迁都至圣康熙堡(在一战时该城改名为康熙格勒),以窥视欧洲大陆。<br>
1721年,沙皇康熙一世改国号为沙清帝国,称康熙大帝。
1721年,沙皇康熙一世改国号为沙清帝国,称康熙大帝。
== 重返东方 ==
1858年5月,清国乘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际,清国以武力威胁明政府签署《瑷珲条约》,以黑龙江为边界。1860年签订的《清明北京条约》,清帝国更把整个外满洲(包括库页岛)吞并,并获得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以扩展其于西太平洋的影响。
另一方面,清国亦企图将势力染指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与日本展开争夺。1875年5月7日,日本与清国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俄罗斯将所占的千岛群岛给予日本,换取日本所占的库页岛南部。
1858年至1911年,清国先后逼迫明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约,又伙同英国对中国帕米尔地区进行了两次私自瓜分,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纳入其版图,策动外蒙古与中国分离。 <br>
19世纪末期,清国将原后金地区独立为傀儡国“后金共和国”。
1900年的庚子俄难(即清国加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制造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外交事件,洗劫内满洲诸多城镇)之后该战略的实施步伐被大幅度的加快。<br>
但由于清国在1905年的日清战争中败于日本帝国,并且本国也爆发革命,该项战略计划遂成画饼。<br>
清在北美洲早已占有土地,后来亦保留至苏联,即[[白令共和国]]当代的阿拉斯加。<br>
在中亚方面,清国最早向中亚的活动,是彼得大帝时代,当时已向希瓦汗国扩张。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在伊格纳契夫怂恿下,向中亚扩张。由咸海出发。前往希瓦汗国与布哈拉。这二国成为附属国。<br>
1864年,攻打浩罕与塔什干。1877年,占有全中亚。沙清还企图通过支持浩罕汗国的侵略者阿古柏染指新疆,并出兵攻占了伊犁,最后在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曾纪泽坚决交涉的情况下“恋恋不舍”得离开了伊犁,但还是试图割走了中国在新疆的不少领土。<br>

於 2021年8月22日 (日) 14:32 的修訂

這篇泛希頂世界線條目是虛構作品,與任何現實實體無關(詳見免責聲明)。
由於希頂世界線的活動主要於泛希頂聯合國群進行,希頂維基上的相關內容可能不具時效性。

沙皇清國是希頂世界線的一個國家,因二月革命滅亡。

滿族起義

1644年,後金試圖進攻南明,被擊退後退守關外,轉而向東北擴張。
1664年,跨過「第二鄭和海峽」,當地因紐特人臣服。
1685年,俄國與後金在雅克薩一帶發生戰爭,俄國因後勤原因潰敗。
1688年,後金舉全國之力反擊,西伯利亞各民族也加入反俄聯軍。
1689年,反俄聯軍攻占莫斯科,彼得一世退位。原後金國王康熙一世加冕為沙皇,建立沙皇清國

康熙改革

沙清雖然面積廣闊,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
康熙一世成為沙皇后,一開始他為了保護南方的國界而開始對抗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
為了繼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康熙開始到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拜訪了勃蘭登堡(普魯士)、荷蘭、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等。
康熙是從改變生活習俗開始進行改革的。為了使清國人在外表上更像西歐人,他在回國後的第二天親手剪掉了前來覲見他的大貴族們的長鬍鬚,不久又宣布這是全國臣民應盡的義務.
康熙還廢除了清國長期以來使用的曆法,自1700年1月1日起改用歐洲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
康熙從西歐引進了許多文化成分,其中最突出的是發展清國的教育事業.他親自聘請幾名英國教授到清國辦學和執教,於1701年1月在莫斯科建立了清國歷史上第一所世俗學校——數學航海學校。
此後,康熙又創辦了許多學校。康熙一世認為金錢是進行戰爭的命脈。他從西歐回國後,立即按照英國的經驗進行了幣制改革,自1700年起開始在清國流通新幣。
他還巧立名目,在短短幾年內使各種捐稅成倍增加。北方戰爭開始後,清軍在1700年11月19日進行的納爾瓦戰役中一敗塗地。這迫使彼得加緊進行加強清國軍事實力方面的改革。

為了增加與西方交流的機會和尋找清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康熙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歐洲最強國家之一的瑞典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清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
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康熙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軍隊。康熙一世加緊招募新兵,並且仿照西方國家的模式實行了義務兵役制。
康熙一世還在英國人的參與下開始籌建波羅的海艦隊;他不僅在國內造船,還多次指示駐英大使在英國買船。 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清國擊敗了瑞典。
17世紀90年代末,探險家約翰·帕特庫爾通過《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條約》成功將沙清,丹麥和薩克森結成聯盟,三國於是於1700年發動了清國北部戰役。
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清國從瑞典王國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1712年後,沙皇康熙一世遷都至聖康熙堡(在一戰時該城改名為康熙格勒),以窺視歐洲大陸。
1721年,沙皇康熙一世改國號為沙清帝國,稱康熙大帝。

重返東方

1858年5月,清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清國以武力威脅明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1860年簽訂的《清明北京條約》,清帝國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併,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 另一方面,清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日本與清國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俄羅斯將所占的千島群島給予日本,換取日本所占的庫頁島南部。 1858年至1911年,清國先後逼迫明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約,又夥同英國對中國帕米爾地區進行了兩次私自瓜分,將中國東北和西北的大片領土納入其版圖,策動外蒙古與中國分離。
19世紀末期,清國將原後金地區獨立為傀儡國「後金共和國」。 1900年的庚子俄難(即清國加入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製造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慘案等外交事件,洗劫內滿洲諸多城鎮)之後該戰略的實施步伐被大幅度的加快。
但由於清國在1905年的日清戰爭中敗於日本帝國,並且本國也爆發革命,該項戰略計劃遂成畫餅。
清在北美洲早已占有土地,後來亦保留至蘇聯,即白令共和國當代的阿拉斯加。
在中亞方面,清國最早向中亞的活動,是彼得大帝時代,當時已向希瓦汗國擴張。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在伊格納契夫慫恿下,向中亞擴張。由鹹海出發。前往希瓦汗國與布哈拉。這二國成為附屬國。
1864年,攻打浩罕與塔什干。1877年,占有全中亞。沙清還企圖通過支持浩罕汗國的侵略者阿古柏染指新疆,並出兵攻占了伊犁,最後在左宗棠擊敗阿古柏、曾紀澤堅決交涉的情況下「戀戀不捨」得離開了伊犁,但還是試圖割走了中國在新疆的不少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