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40行: | 第40行: | ||
巴比伦,全称'''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بابل الإسلامية,库尔德语:Komara Îslamî ya Babîlê)。指的是1968年至2022年的复兴党右派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以经济高速增长和飞速繁荣开始,但以巴比伦面临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停滞以及四面楚歌而告终。 | 巴比伦,全称'''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بابل الإسلامية,库尔德语:Komara Îslamî ya Babîlê)。指的是1968年至2022年的复兴党右派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以经济高速增长和飞速繁荣开始,但以巴比伦面临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停滞以及四面楚歌而告终。 | ||
在1968年的军事政变中,早先于1963年实际掌权的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发动政变推翻了巴比伦总统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和时任总理塔希尔·叶海亚,其侄子萨达姆·侯赛因则通过担任党的情报部门负责人的职务,成为该国事实上的领导人。在贝克尔统治期间,该国的经济增长使巴比伦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迅速提高。然而,有几个内部因素威胁着该国的稳定,其中包括政府与巴比伦什叶派穆斯林社群、巴比伦库尔德社群和前叙利亚派复兴党的冲突,巴比伦与邻国伊朗帝国由于阿拉伯河水道的双边边界争端也对该国的稳定构成重大外部威胁。<br> | 在1968年的军事政变中,早先于1963年实际掌权的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发动政变推翻了巴比伦总统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和时任总理塔希尔·叶海亚,其侄子萨达姆·侯赛因则通过担任党的情报部门负责人的职务,成为该国事实上的领导人。在贝克尔统治期间,该国的经济增长使巴比伦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迅速提高。然而,有几个内部因素威胁着该国的稳定,其中包括政府与巴比伦什叶派穆斯林社群、巴比伦库尔德社群和前叙利亚派复兴党的冲突,巴比伦与邻国伊朗帝国由于阿拉伯河水道的双边边界争端也对该国的稳定构成重大外部威胁。<br> | ||
1979年12月12日,在软禁贝克尔后,萨达姆正式继任巴比伦第二任总统暨“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和复兴党总书记,同时宣布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伊拉克支部正式改组为巴比伦复兴党。萨达姆通过镇压什叶派起义获得了贝克尔的极大信任,并慢慢获取了原本属于贝克尔的权力。这一时期的另一大变化是巴比伦对伊朗的外交政策,这个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最近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推翻了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并建立了一个以“ | 1979年12月12日,在软禁贝克尔后,萨达姆正式继任巴比伦第二任总统暨“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和复兴党总书记,同时宣布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伊拉克支部正式改组为巴比伦复兴党。萨达姆通过镇压什叶派起义获得了贝克尔的极大信任,并慢慢获取了原本属于贝克尔的权力。这一时期的另一大变化是巴比伦对伊朗的外交政策,这个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最近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推翻了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并建立了一个以“蕾蒂斯坦人民民主党”为首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恶化的关系最终导致了1980年的伊巴战争,这场战争始于巴比伦入侵伊朗之后。1978年四月革命后,巴比伦领导人认为,革命后的混乱会导致伊朗人在军事上虚弱,因此对巴比伦军队而言是一个相对容易的目标。但是,这个想法被证明是不正确的,战争持续了八年。巴比伦经济在此期间一度恶化,该国开始依赖外国贷款为其战争提供资金。这为1991年巴比伦大起义埋下了祸根,也为巴比伦吞并科威特奠定了基础。<br> | ||
战争结束后,随着法、德 | 战争结束后,随着法、德、中国等国的援助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巴比伦经济开始再次增长。巴比伦在1968年还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但通过资本主义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持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然而,巴比伦突然再次崛起的背后是由萨达姆带头的对全球极端势力的巨大的军售。 <br> | ||
2006年底,萨达姆·侯赛因病逝。其次子库赛·侯赛因接任巴比伦总统。<br> | 2006年底,萨达姆·侯赛因病逝。其次子库赛·侯赛因接任巴比伦总统。<br> | ||
2021年底2022年初,从伊朗再次核试验一个月开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时任复兴党地区书记伊扎特·易卜拉辛·杜里突然“主动”辞去党内所有职务,乌代·侯赛因接任复兴党地区书记。复兴党新任地区书记对库赛的和平政策不满,强烈反对库赛新政府。<br> | 2021年底2022年初,从伊朗再次核试验一个月开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时任复兴党地区书记伊扎特·易卜拉辛·杜里突然“主动”辞去党内所有职务,乌代·侯赛因接任复兴党地区书记。复兴党新任地区书记对库赛的和平政策不满,强烈反对库赛新政府。<br> | ||
公元2022年1月1日,对库赛心怀不满的乌代·侯赛因为首的巴比伦军方“太子党”对库赛政权发动政变,以压倒性的军队建立新政府。 随着国家被围困,乌代·侯赛因公开宣布,给世界所有国家72小时的时间来承认它对巴比伦的权威,否则将面临“Babylon Stage 34”作战计划的报复。 <br> | 公元2022年1月1日,对库赛心怀不满的乌代·侯赛因为首的巴比伦军方“太子党”对库赛政权发动政变,以压倒性的军队建立新政府。 随着国家被围困,乌代·侯赛因公开宣布,给世界所有国家72小时的时间来承认它对巴比伦的权威,否则将面临“Babylon Stage 34”作战计划的报复。 <br> | ||
2022年,以[[希联]],[[ | 2022年,以[[希联]],[[蕾蒂斯坦]]为首的联军进攻巴比伦,不到一个月后,巴比伦复兴党政权被推翻。 | ||
==历史沿革== | ==历史沿革== | ||
===1968年军事政变=== | ===1968年军事政变=== | ||
===贝克尔的统治和萨达姆的崛起(1970s)=== | ===贝克尔的统治和萨达姆的崛起(1970s)=== | ||
===萨达姆统治早期、 | ===萨达姆统治早期、蕾巴战争及其后果(1980s)=== | ||
===1991大起义和萨达姆统治中后期(1990s~2006)=== | ===1991大起义和萨达姆统治中后期(1990s~2006)=== | ||
===后萨达姆时代(2006~2021)=== | ===后萨达姆时代(2006~2021)=== | ||
第55行: | 第55行: | ||
==政治== | ==政治== | ||
==外交== | ==外交== | ||
巴比伦存在期间和苏联、[[ | 巴比伦存在期间和苏联、[[蕾蒂斯坦]]等的外交关系极度恶劣,和法国、德国、中国等的外交关系相当良好。<br> | ||
苏联解体后,巴比伦和俄罗斯、乌克兰等原苏联加盟国关系一度正常化。 | 苏联解体后,巴比伦和俄罗斯、乌克兰等原苏联加盟国关系一度正常化。 | ||
==经济== | ==经济== | ||
第67行: | 第67行: | ||
*[[盐海共和国]] - 约旦大区 | *[[盐海共和国]] - 约旦大区 | ||
*[[叙利亚地区]] - 叙利亚大区、黎巴嫩特区 | *[[叙利亚地区]] - 叙利亚大区、黎巴嫩特区 | ||
*[[ | *[[蕾蒂斯坦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 (现归还苏美尔) | ||
==注释== | ==注释== | ||
[[Category:已灭亡的希顶世界线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亚洲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共和国]][[Category:希顶世界线伊斯兰教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极右国家]] | [[Category:已灭亡的希顶世界线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亚洲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共和国]][[Category:希顶世界线伊斯兰教国家]][[Category:希顶世界线极右国家]] | ||
{{希顶世界线}} | {{希顶世界线}} |
2023年1月20日 (五) 14:23的版本
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 جمهورية بابل الإسلامية Komara Îslamî ya Babîlê | ||
![]() 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国旗 | ||
国歌 | 《两河流域的国土》 | |
国家格言 | 真主至大 ٱللَّٰهُ أَكْبَرُ | |
简称 | 巴比伦 | |
首都/最大城市 | 巴格达 | |
官方语言 | 阿拉伯语 | |
公认的区域语言 | 英语 法语 库尔德语 | |
民族 | 阿拉伯人 55% 库尔德人 21% 亚述人 13% 土库曼人 5% 亚美尼亚人 3% 切尔克斯人、车臣人 2% 波斯人 1% | |
区域居民称谓词 | 巴比伦人 Babylonian | |
宗教 | 伊斯兰教(国教) 88% 逊尼派 59% 什叶派 41% 基督教 10% 天主教马龙派 69% 希腊正教 23%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5% 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 3% 其他 2% | |
政体 | 单一制 一党优势制 半总统制 | |
法律体系 | 伊斯兰法系 | |
执政党 | 巴比伦复兴党 | |
政府 | 革命指导委员会 | |
国家领导人 | 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1968~1981) 萨达姆·侯赛因(1981~2006) 库赛·侯赛因(2007~2021) 乌代·侯赛因(2022.1) | |
现役军人 | 1,280,000 | |
面积 | 74.1万平方千米 | |
水域率 | 3.1% | |
人口 | 80,000,000 | |
货币 | 巴比伦第纳尔(BBD) | |
时区 | 巴比伦标准时间/BST (UTC +3:00) 西巴比伦时间 WBT(UTC +2:00) | |
历法 | 官方:公历 通用:伊斯兰历 | |
主要行驶方位 | 靠右行驶 | |
电话区号 | +964 | |
ISO 3166码 | BB/BAB | |
人类发展指数 | 0.603 | |
国际域名 | .bb | |
前身 | 巴比伦共和国 | |
参与国际组织 | ![]() |
巴比伦,全称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بابل الإسلامية,库尔德语:Komara Îslamî ya Babîlê)。指的是1968年至2022年的复兴党右派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以经济高速增长和飞速繁荣开始,但以巴比伦面临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停滞以及四面楚歌而告终。
在1968年的军事政变中,早先于1963年实际掌权的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发动政变推翻了巴比伦总统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和时任总理塔希尔·叶海亚,其侄子萨达姆·侯赛因则通过担任党的情报部门负责人的职务,成为该国事实上的领导人。在贝克尔统治期间,该国的经济增长使巴比伦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迅速提高。然而,有几个内部因素威胁着该国的稳定,其中包括政府与巴比伦什叶派穆斯林社群、巴比伦库尔德社群和前叙利亚派复兴党的冲突,巴比伦与邻国伊朗帝国由于阿拉伯河水道的双边边界争端也对该国的稳定构成重大外部威胁。
1979年12月12日,在软禁贝克尔后,萨达姆正式继任巴比伦第二任总统暨“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和复兴党总书记,同时宣布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伊拉克支部正式改组为巴比伦复兴党。萨达姆通过镇压什叶派起义获得了贝克尔的极大信任,并慢慢获取了原本属于贝克尔的权力。这一时期的另一大变化是巴比伦对伊朗的外交政策,这个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最近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推翻了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并建立了一个以“蕾蒂斯坦人民民主党”为首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恶化的关系最终导致了1980年的伊巴战争,这场战争始于巴比伦入侵伊朗之后。1978年四月革命后,巴比伦领导人认为,革命后的混乱会导致伊朗人在军事上虚弱,因此对巴比伦军队而言是一个相对容易的目标。但是,这个想法被证明是不正确的,战争持续了八年。巴比伦经济在此期间一度恶化,该国开始依赖外国贷款为其战争提供资金。这为1991年巴比伦大起义埋下了祸根,也为巴比伦吞并科威特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随着法、德、中国等国的援助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巴比伦经济开始再次增长。巴比伦在1968年还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但通过资本主义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持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然而,巴比伦突然再次崛起的背后是由萨达姆带头的对全球极端势力的巨大的军售。
2006年底,萨达姆·侯赛因病逝。其次子库赛·侯赛因接任巴比伦总统。
2021年底2022年初,从伊朗再次核试验一个月开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时任复兴党地区书记伊扎特·易卜拉辛·杜里突然“主动”辞去党内所有职务,乌代·侯赛因接任复兴党地区书记。复兴党新任地区书记对库赛的和平政策不满,强烈反对库赛新政府。
公元2022年1月1日,对库赛心怀不满的乌代·侯赛因为首的巴比伦军方“太子党”对库赛政权发动政变,以压倒性的军队建立新政府。 随着国家被围困,乌代·侯赛因公开宣布,给世界所有国家72小时的时间来承认它对巴比伦的权威,否则将面临“Babylon Stage 34”作战计划的报复。
2022年,以希联,蕾蒂斯坦为首的联军进攻巴比伦,不到一个月后,巴比伦复兴党政权被推翻。
历史沿革
1968年军事政变
贝克尔的统治和萨达姆的崛起(1970s)
萨达姆统治早期、蕾巴战争及其后果(1980s)
1991大起义和萨达姆统治中后期(1990s~2006)
后萨达姆时代(2006~2021)
巴比伦战争
政治
外交
巴比伦存在期间和苏联、蕾蒂斯坦等的外交关系极度恶劣,和法国、德国、中国等的外交关系相当良好。
苏联解体后,巴比伦和俄罗斯、乌克兰等原苏联加盟国关系一度正常化。
经济
军事
主条目:巴比伦伊斯兰共和国武装力量
文化
另见
现属于
- 苏美尔FGO联邦共和国 - 伊拉克大区
- 阿拉伯人民共和国 - 科威特大区
- 盐海共和国 - 约旦大区
- 叙利亚地区 - 叙利亚大区、黎巴嫩特区
- 蕾蒂斯坦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 (现归还苏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