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美国内战 (RSOA)」:修訂間差異

出自希顶维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国家声明}} {{有待完善}} {{User:Morris92/WarInfo |战役名=第二次美国内战 |战役说明=第二次大西洋革命的一部分 |图片= |图片说明= |时间=2008年1月-2011年7月 |地点=美利坚合众国全境 |起因=美国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结果=美国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在全美各地获胜,古巴并入美国,和波多黎各并组加勒比州;美利坚合众国新联邦政府建立,旧联邦政府逃亡夏威…”)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国家声明}}
{{RSOA声明}}
{{有待完善}}
{{有待完善}}
{{User:Morris92/WarInfo
{{User:Morris92/WarInfo

於 2023年3月25日 (六) 18:41 的修訂

這篇RSOA世界線條目是虛構作品,與任何現實實體無關(詳見免責聲明)。
第二次美國內戰
第二次大西洋革命的一部分

本戰役缺乏圖片信息


時間
2008年1月-2011年7月
地點
美利堅合眾國全境
起因
美國爆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結果 美國民族民主解放運動在全美各地獲勝,古巴併入美國,和波多黎各並組加勒比州;美利堅合眾國新聯邦政府建立,舊聯邦政府逃亡夏威夷州
參戰方
社會主義陣營:
美利堅民族民主解放運動
美利堅合眾國武裝力量(2011年後)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2011年後)
資本主義陣營:
美利堅合眾國武裝力量(2011年前)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2011年前)
指揮官與領導者
約翰·巴切特爾 巴拉克·奧巴馬
參戰兵力
傷亡與損失

第二次美國內戰(新聯邦政府稱美國人民解放戰爭,舊聯邦政府稱美國戡亂戰爭),是於2008年1月-2011年7月,在美利堅合眾國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交戰雙方是美利堅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軍隊和美利堅合眾國舊聯邦政府的武裝力量。
在戰爭初期,舊美軍一度取得優勢, 占領美國共產黨所控制的戰略要地。然而到2009年初,在社會主義改革等政策幫助下,美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美利堅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開始逐漸掌握戰爭主動權,甚至扭轉戰局,美共軍隊通過重點進攻最終拿下全美各州。這場戰爭大幅改變美國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並由此展開第二次大西洋革命。

名稱與戰爭性質

關於戰爭性質,新舊政府雙方觀點各異。就美國新政府的觀點而言,該戰爭是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而進行的國內戰爭,稱此為「美國人民解放戰爭」,簡稱「解放戰爭」;就美國舊政府的觀點而言,該戰爭是由美國共產黨發起對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的叛亂,稱這場戰爭為「美利堅衛國戡亂戰爭」、「美國共產主義叛亂」。

背景

2007年美國民族民主解放運動成立。2008年因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導致工商企業大量倒閉,失業工人的數量急劇增加,社會經濟生活顯現出極大的混亂和動盪。2022年, 美國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開始組織失業工人進行經濟、政治上的鬥爭,同時也爭取美軍的部分將士發動起義,加入美國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軍隊,並組建「人民解放游擊軍」。

過程

2008年,第二次美國內戰爆發。五大湖區的社會主義州組建了「美國民族民主聯合政府」,資本主義州繼續使用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的名義進行對抗。此後,各州爆發戰鬥,舊美軍一度取得優勢,占領美國共產黨所控制的戰略要地。 2009年初,「美利堅民族民主解放運動」控制區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在所占州份初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美國東部戰區開始南下作戰,西部戰區也開始「東進運動」,奪取被資本主義政權占領的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帶。 2011年4月7日,美利堅合眾國新聯邦政府主席約翰·巴切特爾宣告美國「全國解放」,同時古巴和波多黎各併入新美國,組建新州,稱「加勒比州」,舊聯邦政府逃亡夏威夷州。 2011年7月4日,美國政府宣布使用五十一星國旗。

後續

此後,2011年美國宣布修改《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確立社會主義改革的民主共和制,同時在國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