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联邦:修订间差异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0行: 第10行:
普鲁西亚西边与南边与[[拉丁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与[[荷兰]]相邻,北边与[[梅克伦堡]]和[[北希顶联邦共和国]]相邻,东北与[[波罗的海联盟]]接壤,东部与波兰接壤,东南与[[泛希腊荣誉罗马帝国]]相邻。
普鲁西亚西边与南边与[[拉丁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与[[荷兰]]相邻,北边与[[梅克伦堡]]和[[北希顶联邦共和国]]相邻,东北与[[波罗的海联盟]]接壤,东部与波兰接壤,东南与[[泛希腊荣誉罗马帝国]]相邻。


其首都为柏林,主要城市有: [[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美因河畔),慕尼黑,纽伦堡,[[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林茨,因斯布鲁克,克拉根福,圣帕尔滕,瓦杜兹,比勒菲尔德,亚琛,门兴格拉德巴赫,埃森,杜塞尔多夫,波恩,科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波鸿,基尔,吕贝克,不莱梅,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斯图加特,德累斯顿,马格德堡,威斯巴登,波茨坦,埃尔福特,格但斯克,波兹南,巴塞尔,苏黎世,伯尔尼,圣加仑,卢塞恩等等。
其首都为柏林,主要城市有: [[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美因河畔),慕尼黑,纽伦堡,[[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林茨,因斯布鲁克,克拉根福,圣帕尔滕,瓦杜兹,法兰克福(奥得河畔),比勒菲尔德,亚琛,门兴格拉德巴赫,埃森,杜塞尔多夫,波恩,科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波鸿,基尔,吕贝克,不莱梅,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斯图加特,德累斯顿,马格德堡,威斯巴登,波茨坦,埃尔福特,格但斯克,波兹南,巴塞尔,苏黎世,伯尔尼,圣加仑,卢塞恩等等。





2022年4月27日 (三) 16:21的版本

普鲁西亚联邦共和国(英语:Federal Republic of Prussia,德语:Bundesrepublik Preußen,波兰语:Republika Federalna Prus),简称普鲁西亚联邦普鲁西亚联普,一字简称

普鲁西亚的对应位置约为德国本土(除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萨尔兰州),瑞士 境内的德语区,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 ,部分波兹南地区 。总的来说,就是大部分德语区。

普鲁西亚是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北欧模式)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东约 (全名“东京集体自卫公约组织”)的一个成员国。

该国领导人(总统)为威廉·弗里德里希·康德。国庆日为1月18日。(注:1月18日并非普鲁西亚的建国日,此日为现实世界线中普鲁士王国[1]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国日。)国歌为普鲁士的荣耀。官方语言为德语,主要通用语有波兰语等。


普鲁西亚西边与南边与拉丁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与荷兰相邻,北边与梅克伦堡北希顶联邦共和国相邻,东北与波罗的海联盟接壤,东部与波兰接壤,东南与泛希腊荣誉罗马帝国相邻。

其首都为柏林,主要城市有: 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美因河畔),慕尼黑,纽伦堡,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林茨,因斯布鲁克,克拉根福,圣帕尔滕,瓦杜兹,法兰克福(奥得河畔),比勒菲尔德,亚琛,门兴格拉德巴赫,埃森,杜塞尔多夫,波恩,科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波鸿,基尔,吕贝克,不莱梅,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斯图加特,德累斯顿,马格德堡,威斯巴登,波茨坦,埃尔福特,格但斯克,波兹南,巴塞尔,苏黎世,伯尔尼,圣加仑,卢塞恩等等。


国名、国旗与国徽

国名

普鲁西亚得名于现实世界线中的普鲁士王国,用以显示出普鲁西亚人的“普鲁士精神”。


国旗

普鲁西亚国旗参照1933-1945年otl德国国旗,但中间是普鲁西亚(普鲁士)鹰徽,体现了普鲁西亚人勇猛热情的特点,国旗上的十字架类似现实世界线中北欧五国的国旗,体现了普鲁西亚以北欧模式为国策的基本政策。与此同时,十字架上的黑色象征威廉二世等战争狂人,以及卡勒宁这样的邪恶代表,甚至像阿道夫·希特勒这样的两种都是的恶魔,象征黑暗一面;白色则是为战争中的死者缅怀,也象征着快速的发展与纯洁的人民。左上角的铁十字勋章体现了德意志一直都与战争有着很深的联系,而红色底色体现两点:

国旗

一是德意志人在三次世界大战中流下的鲜血,二是普通人民在普鲁西亚境内的地位渐渐上升。


国徽

普鲁西亚的国徽与普鲁士鹰徽相同。详见普鲁士鹰徽

历史

早期历史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恺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记载于公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而德文中的德意志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þiudiskaz(大众的),þiudiskaz又来自于þeudōþ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神圣罗马帝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在帝国中后期,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成为帝国的实际上的首都。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奥地利帝国(1867年改名为奥匈帝国)。

此后数年,又有23个邦国加入莱茵邦联;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加入莱茵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埃尔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