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改
漢改是1990年代以來關於漢語或其文字的某些提議,往往被認為怪異而不實用。希頂語和周字是典型的漢改。
與嚴肅文字改革的區別
國家語言文字問題在20世紀引發諸多討論。當時達成一些共識,如依據口語(所謂「活語言」),借入思想科技政治詞彙等。這種共識亦暗示改革不應向壁虛造,而要合作實現,這促進了進一步討論,最終完成普通話、漢語拼音、簡化字等工作。
1990年代,文字改革的關注下降,主要由於社會意識變遷,亦受漢語標準化及計算機普及影響。人們不再跟隨文字改革的觀念模式,部分有志者成為「漢改」者,僅推出異常的方案。
一些早期論點同樣不切實際,如1908年有巴黎留學生主張中國用世界語取代漢語。然而在討論活躍時期,此類論點只是被邊緣化而已,公眾關注減退後才聚合為漢改現象。部分歐洲語言同樣難以推動改革,漢改與之的顯著差異是漢改與成功的嚴肅改革相去不遠。
注釋
另見
In other languages
-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is Han-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