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清国

来自希顶维基
(重定向自沙清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这篇泛希顶世界线条目是虚构作品,与任何现实实体无关(详见免责声明)。
由于希顶世界线的活动主要于泛希顶联合国群进行,希顶维基上的相关内容可能不具时效性。


沙皇清国

沙皇清国国旗——三色龙旗
中文名称 沙皇清国
英文名称 The Tsar Tsing Empire
建立时间 1689年
灭亡时间 1917年
首都 圣康熙堡(康熙格勒)
国歌 《巩金瓯》
语言 汉语、满语、俄语
国土面积 2448万平方千米
主要城市 康熙格勒、莫斯科、天命格勒、新西伯利亚、雅库茨克、海参崴

沙皇清国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由于希顶世界线中后金被南明击败,东北地区女真人拒绝被沙俄殖民,选择不断西进并夺取了沙俄政权。

国号

1605年努尔哈赤第一次称「建州国」,也第一次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
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亦称为大清国。
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种猜测:其一,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其二,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也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认为「大清」 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清史学者刁书仁认为,「清」与「金」字为转音,实际上是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改换一个发音相似的汉字。

历史

开基立业

传说满洲起源于长白山之东北的布库里山下。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按地域分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1442年,明廷增设建州右卫,合称「建州三卫」。南移后,建州女真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明军袭击古勒寨阿台驻地,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皆遭误杀。努尔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野人女真,统一女真各部。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建元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1619年,后金在萨尔浒之战中取胜,后连下开原、铁岭。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几年间席卷辽东七十余城。1622年,夺取辽西重镇广宁。1625年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女真各部决定暂停攻势,向北部发展,巩固基业之后再度伐明。

建立大清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对内,皇太极停筑城,禁扰民,各耕其田,释放庄丁为民。大大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外,皇太极看准了林丹汗是他统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碍,因此,一方面努力争取科尔沁等部贝勒与金联合,对付林丹汗的袭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属下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大举进攻。皇太极又兴兵攻朝鲜。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岳托、济尔哈朗等六位贝勒,统兵三万进攻朝鲜。金兵进展迅速,连下城池,势如破竹,不到半个月,就占领了大半个朝鲜,入据旧都平壤,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了城下之盟。1630年皇太极带领3000金兵东渡日本,德川幕府被迫割让本州岛北部地区。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5月,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尊为「宽温仁圣皇帝」。1637年,朝鲜正式臣服清朝。
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沙俄来犯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十月,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后来清廷下令停止弊政,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1650年,南明从武冈(今邵阳)起兵,北伐清国。此时清国正在积极进行战后恢复,被打得措手不及。此时北方沙俄正扩张到雅库茨克附近,并残暴攻入外东北地区,面临两面包夹之威胁。顺治帝决定放弃北京,退守关外,将占线西进对抗沙俄。
1664年,跨过「第二郑和海峡」(今白令海峡),当地因纽特人臣服。
1685年,俄国与后金在雅克萨一带发生战争,俄国因后勤原因溃败。
1688年,后金举全国之力反击,西伯利亚各民族也加入反俄联军。
1689年,反俄联军攻占莫斯科,彼得一世退位。原后金国王爱新觉罗玄烨一世加冕为沙皇,建立沙皇清国,定年号康熙,修建新都城——康熙格勒(今列宁格勒)。

康熙改革

沙清虽然面积广阔,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康熙一世成为沙皇后,为了获取在欧洲的统治,而开始对抗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康熙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荷兰、特拉列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等。
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8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9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沙清建立初期,满朝文武面对新生政权大肆贪污挥霍,康熙帝罢免了大批官员,并改冬宫为正大光明宫,以儆效尤。

别看你们一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是从改变生活习俗开始进行改革的。为了使清国人在外表上更像西欧人,他在回国后的第二天亲手剪掉了前来觐见他的大贵族们的辫子,不久又宣布这是全国臣民应尽的义务.
康熙还废除了清国长期以来使用的历法,自1700年1月1日起改用欧洲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康熙从西欧引进了许多文化成分,其中最突出的是发展清国的教育事业.他亲自聘请几名特拉列多王国教授到清国办学和执教,于1701年1月在莫斯科建立了清国历史上第一所世俗学校——数学航海学校。
此后,康熙又创办了许多学校。康熙一世认为金钱是进行战争的命脉。他从西欧回国后,立即按照特拉列多王国的经验进行了币制改革,自1700年起开始在清国流通新币。
他还巧立名目,在短短几年内使各种捐税成倍增加。北方战争开始后,清军在1700年11月19日进行的纳尔瓦战役中一败涂地。这迫使康熙加紧进行加强清国军事实力方面的改革。

对外开放

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清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康熙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清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
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康熙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军队。康熙一世加紧招募新兵,并且仿照西方国家的模式实行了义务兵役制。
康熙一世还在特拉列多王国人的参与下开始筹建波罗的海舰队;他不仅在国内造船,还多次指示驻特大使在特拉列多王国买船。 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清国击败了瑞典。
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沙清,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是于1700年发动了清国北部战役。
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清国从瑞典王国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1712年后,沙皇康熙一世迁都至圣康熙堡(在一战时该城改名为康熙格勒),以窥视欧洲大陆。
1721年,沙皇康熙一世改国号为沙清帝国,称康熙大帝。
1725年,丹麦人白令奉康熙的命令开始对西伯利亚的北岸进行考察。
1728年他到达第二郑和海峡,并在此定居,为海峡两岸发展作出贡献。
1741年他在此逝世。为纪念他的贡献,海峡改名为白令海峡。

重返东方

沙皇清国1900年疆域

1858年5月,清国乘特法联军侵略中国,为报努尔哈赤之「七大恨」,以武力威胁明政府签署《瑷珲条约》,使明朝赔款,并获得治外法权。1860年签订的《清明北京条约》,清朝扩大了在明朝的势力范围,以扩展其于西太平洋的影响。1858年至1911年,清国先后逼迫明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约,又伙同英国对中国帕米尔地区进行了两次私自瓜分,将中国西北的大片领土纳入其版图。
另一方面,清国亦试图保卫早已成为领土的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与日本展开争夺。1875年5月7日,日本与清国签订《本州千岛交换条约》,沙皇清国将所占的本州岛北部给予日本,换取日本所占的千岛群岛。
1905年,因日本扩张北海道地区,沙清和日本在明控制的华北地区爆发了日清战争,沙皇清国败于日本国,清国将原后金地区独立为「后金共和国」。
清在北美洲早已占有土地,后来亦保留至苏联,即白令共和国当代的阿拉斯加。
在中亚方面,清国最早向中亚的活动,是康熙大帝时代,当时已向希瓦汗国扩张。咸丰年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在爱新觉罗·载垣怂恿下,向中亚扩张。由咸海出发。前往希瓦汗国与布哈拉。这二国成为附属国。
1864年,攻打浩罕与塔什干。1877年,占有全中亚。沙清还企图通过支持浩罕汗国的侵略者阿古柏染指新疆,并出兵攻占了伊犁,最后在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曾纪泽坚决交涉的情况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伊犁,但还是试图割走了中国在新疆的不少领土。

近代改革

16世纪中期清国成为地处欧洲东部边陲半亚洲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封建农奴制。由于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面对严重危机,1861年,慈禧太后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1861年改革,是太后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清国发展成近代资本主义强国,成为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是慈禧太后为保留其权威,改革不够彻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残余,还将主持变法的光绪帝软禁。
1905年日清战争的失败使得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大增,在首都康熙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的反战请愿,由于军警擅自开枪镇压造成了所谓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为了1905年全清大革命的导火索。
此次革命虽然成功被镇压,然而严重撼动了沙皇和太后的威权。并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于是太后扶宣统帝溥仪进行改革,溥仪上任后推行土地改革制度并严厉镇压农民运动,尽管颇具成效,可惜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清国联合特法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清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大战后期,1917年3月,清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清国长达长达二百多年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