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清國

出自希顶维基
(重新導向自沙清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這篇泛希頂世界線條目是虛構作品,與任何現實實體無關(詳見免責聲明)。
由於希頂世界線的活動主要於泛希頂聯合國群進行,希頂維基上的相關內容可能不具時效性。


沙皇清國

沙皇清國國旗——三色龍旗
中文名稱 沙皇清國
英文名稱 The Tsar Tsing Empire
建立時間 1689年
滅亡時間 1917年
首都 聖康熙堡(康熙格勒)
國歌 《鞏金甌》
語言 漢語、滿語、俄語
國土面積 2448萬平方千米
主要城市 康熙格勒、莫斯科、天命格勒、新西伯利亞、雅庫茨克、海參崴

沙皇清國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由於希頂世界線中後金被南明擊敗,東北地區女真人拒絕被沙俄殖民,選擇不斷西進並奪取了沙俄政權。

國號

1605年努爾哈赤第一次稱「建州國」,也第一次稱「國王」;次年進號「昆都侖汗」(恭敬汗)。
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亦稱為大清國。
關於「大清」的含義,有諸種猜測:其一,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其二,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大清」為號。也有以「五德說」的觀點,明朝為火德,清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認為「大清」 國號實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代青」(daicing)。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清史學者刁書仁認為,「清」與「金」字為轉音,實際上是以漢字的發音為基礎,改換一個發音相似的漢字。

歷史

開基立業

傳說滿洲起源於長白山之東北的布庫里山下。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1442年,明廷增設建州右衛,合稱「建州三衛」。南移後,建州女真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明軍襲擊古勒寨阿台駐地,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皆遭誤殺。努爾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遺甲起兵,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野人女真,統一女真各部。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建元天命,國號金,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伐明。1619年,後金在薩爾滸之戰中取勝,後連下開原、鐵嶺。
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瀋陽、遼陽,幾年間席捲遼東七十餘城。1622年,奪取遼西重鎮廣寧。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之戰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女真各部決定暫停攻勢,向北部發展,鞏固基業之後再度伐明。

建立大清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對內,皇太極停築城,禁擾民,各耕其田,釋放莊丁為民。大大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對外,皇太極看準了林丹汗是他統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礙,因此,一方面努力爭取科爾沁等部貝勒與金聯合,對付林丹汗的襲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屬下人員,另一方面積極準備大舉進攻。皇太極又興兵攻朝鮮。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岳托、濟爾哈朗等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朝鮮。金兵進展迅速,連下城池,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就占領了大半個朝鮮,入據舊都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1630年皇太極帶領3000金兵東渡日本,德川幕府被迫割讓本州島北部地區。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5月,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尊為「寬溫仁聖皇帝」。1637年,朝鮮正式臣服清朝。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着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沙俄來犯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大順軍,進占北京。十月,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後來清廷下令停止弊政,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1650年,南明從武岡(今邵陽)起兵,北伐清國。此時清國正在積極進行戰後恢復,被打得措手不及。此時北方沙俄正擴張到雅庫茨克附近,並殘暴攻入外東北地區,面臨兩麵包夾之威脅。順治帝決定放棄北京,退守關外,將占線西進對抗沙俄。
1664年,跨過「第二鄭和海峽」(今白令海峽),當地因紐特人臣服。
1685年,俄國與後金在雅克薩一帶發生戰爭,俄國因後勤原因潰敗。
1688年,後金舉全國之力反擊,西伯利亞各民族也加入反俄聯軍。
1689年,反俄聯軍攻占莫斯科,彼得一世退位。原後金國王愛新覺羅玄燁一世加冕為沙皇,建立沙皇清國,定年號康熙,修建新都城——康熙格勒(今列寧格勒)。

康熙改革

沙清雖然面積廣闊,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康熙一世成為沙皇后,為了獲取在歐洲的統治,而開始對抗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為了繼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康熙開始到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拜訪了勃蘭登堡(普魯士)、荷蘭、特拉列多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等。
康熙帝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168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169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沙清建立初期,滿朝文武面對新生政權大肆貪污揮霍,康熙帝罷免了大批官員,並改冬宮為正大光明宮,以儆效尤。

别看你们一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是從改變生活習俗開始進行改革的。為了使清國人在外表上更像西歐人,他在回國後的第二天親手剪掉了前來覲見他的大貴族們的辮子,不久又宣布這是全國臣民應盡的義務.
康熙還廢除了清國長期以來使用的曆法,自1700年1月1日起改用歐洲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
康熙從西歐引進了許多文化成分,其中最突出的是發展清國的教育事業.他親自聘請幾名特拉列多王國教授到清國辦學和執教,於1701年1月在莫斯科建立了清國歷史上第一所世俗學校——數學航海學校。
此後,康熙又創辦了許多學校。康熙一世認為金錢是進行戰爭的命脈。他從西歐回國後,立即按照特拉列多王國的經驗進行了幣制改革,自1700年起開始在清國流通新幣。
他還巧立名目,在短短幾年內使各種捐稅成倍增加。北方戰爭開始後,清軍在1700年11月19日進行的納爾瓦戰役中一敗塗地。這迫使康熙加緊進行加強清國軍事實力方面的改革。

對外開放

為了增加與西方交流的機會和尋找清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康熙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歐洲最強國家之一的瑞典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清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
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康熙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軍隊。康熙一世加緊招募新兵,並且仿照西方國家的模式實行了義務兵役制。
康熙一世還在特拉列多王國人的參與下開始籌建波羅的海艦隊;他不僅在國內造船,還多次指示駐特大使在特拉列多王國買船。 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清國擊敗了瑞典。
17世紀90年代末,探險家約翰·帕特庫爾通過《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條約》成功將沙清,丹麥和薩克森結成聯盟,三國於是於1700年發動了清國北部戰役。
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清國從瑞典王國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1712年後,沙皇康熙一世遷都至聖康熙堡(在一戰時該城改名為康熙格勒),以窺視歐洲大陸。
1721年,沙皇康熙一世改國號為沙清帝國,稱康熙大帝。
1725年,丹麥人白令奉康熙的命令開始對西伯利亞的北岸進行考察。
1728年他到達第二鄭和海峽,並在此定居,為海峽兩岸發展作出貢獻。
1741年他在此逝世。為紀念他的貢獻,海峽改名為白令海峽。

重返東方

沙皇清國1900年疆域

1858年5月,清國乘特法聯軍侵略中國,為報努爾哈赤之「七大恨」,以武力威脅明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使明朝賠款,並獲得治外法權。1860年簽訂的《清明北京條約》,清朝擴大了在明朝的勢力範圍,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1858年至1911年,清國先後逼迫明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約,又夥同英國對中國帕米爾地區進行了兩次私自瓜分,將中國西北的大片領土納入其版圖。
另一方面,清國亦試圖保衛早已成為領土的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日本與清國簽訂《本州千島交換條約》,沙皇清國將所占的本州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日本所占的千島群島。
1905年,因日本擴張北海道地區,沙清和日本在明控制的華北地區爆發了日清戰爭,沙皇清國敗於日本國,清國將原後金地區獨立為「後金共和國」。
清在北美洲早已占有土地,後來亦保留至蘇聯,即白令共和國當代的阿拉斯加。
在中亞方面,清國最早向中亞的活動,是康熙大帝時代,當時已向希瓦汗國擴張。咸豐年間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在愛新覺羅·載垣慫恿下,向中亞擴張。由鹹海出發。前往希瓦汗國與布哈拉。這二國成為附屬國。
1864年,攻打浩罕與塔什干。1877年,占有全中亞。沙清還企圖通過支持浩罕汗國的侵略者阿古柏染指新疆,並出兵攻占了伊犁,最後在左宗棠擊敗阿古柏、曾紀澤堅決交涉的情況下「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伊犁,但還是試圖割走了中國在新疆的不少領土。

近代改革

16世紀中期清國成為地處歐洲東部邊陲半亞洲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盛行封建農奴制。由於封建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俄國農奴境況十分悲慘,暴動頻繁。
面對嚴重危機,1861年,慈禧太后不得不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1861年改革,是太后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因為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清國發展成近代資本主義強國,成為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但是慈禧太后為保留其權威,改革不夠徹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殘餘,還將主持變法的光緒帝軟禁。
1905年日清戰爭的失敗使得民眾對沙皇制度的不滿大增,在首都康熙格勒發生了大規模的民眾的反戰請願,由於軍警擅自開槍鎮壓造成了所謂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為了1905年全清大革命的導火索。
此次革命雖然成功被鎮壓,然而嚴重撼動了沙皇和太后的威權。並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於是太后扶宣統帝溥儀進行改革,溥儀上任後推行土地改革制度並嚴厲鎮壓農民運動,儘管頗具成效,可惜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爆發,清國聯合特法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奧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清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大戰後期,1917年3月,清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清國長達長達二百多年的的專制統治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