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改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汉改是1990年代以来关于汉语或其文字的某些提议,往往被认为怪异而不实用。希顶语周字是典型的汉改。

与严肃文字改革的区别

国家语言文字问题在20世纪引发诸多讨论。当时达成一些共识,如依据口语(所谓「活语言」),借入思想科技政治词汇等。这种共识亦暗示改革不应向壁虚造,而要合作实现,这促进了进一步讨论,最终完成普通话、汉语拼音、简化字等工作。

1990年代,文字改革的关注下降,主要由于社会意识变迁,亦受汉语标准化及计算机普及影响。人们不再跟随文字改革的观念模式,部分有志者成为「汉改」者,仅推出异常的方案。

一些早期论点同样不切实际,如1908年有巴黎留学生主张中国用世界语取代汉语。然而在讨论活跃时期,此类论点只是被边缘化而已,公众关注减退后才聚合为汉改现象。部分欧洲语言同样难以推动改革,汉改与之的显著差异是汉改与成功的严肃改革相去不远。

注释

另见

In other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