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希顶三角新解」:修訂間差異

出自希顶维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希顶三角新解为[[用户:Rachel1211|希音雨]]对[[浅谈“希顶三角”与希顶世界观中人类文明的兴衰|希顶三角]]的解读,可从另外一种视角按照希顶字母金字塔的排布顺序理解希顶文明的发展。
希顶三角新解为[[用户:Rachel1211|希音雨]]对[[浅谈“希顶三角”与希顶世界观中人类文明的兴衰|希顶三角]]的全新解读,可从另外一种视角按照希顶字母金字塔的排布顺序理解希顶文明的发展。
== 希顶三角全貌 ==
== 希顶三角全貌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10行: 第10行:
| colspan="7"| || colspan="2" align="center"|{{x|⇧i}} || colspan="2" align="center"| {{x|⇧o}}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7"| || 第三行
| colspan="7"| || colspan="2" align="center"|{{x|⇧i}} || colspan="2" align="center"| {{x|⇧o}}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7"| || 第三行
|-
|-
| colspan="6" align="right" style="color:#999999"|  || colspan="2" align="center"|{{x|⇧8}} || colspan="2" align="center"| {{x|⇧a}} || colspan="2" align="center"| {{x|⇧h}}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6" align="left" style="color:#999999"|  || 第四行
| colspan="6" align="right" style="color:#999999"|人为  || colspan="2" align="center"|{{x|⇧8}} || colspan="2" align="center"| {{x|⇧a}} || colspan="2" align="center"| {{x|⇧h}}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6" align="left" style="color:#999999"| 自然 || 第四行
|-
|-
| colspan="5" align="right" style="color:#999999"|↙   || colspan="2" align="center"|{{x|⇧u}} || colspan="2" align="center"| {{x|⇧A}} || colspan="2" align="center"| {{x|⇧p}} || colspan="2" align="center"| {{x|⇧V}}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5" align="left" style="color:#999999"|  ↘ || 第五行
| colspan="5" align="right" style="color:#999999"|↙   || colspan="2" align="center"|{{x|⇧u}} || colspan="2" align="center"| {{x|⇧A}} || colspan="2" align="center"| {{x|⇧p}} || colspan="2" align="center"| {{x|⇧V}}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5" align="left" style="color:#999999"|  ↘ || 第五行
第16行: 第16行:
| colspan="4"| || colspan="2" align="center"|{{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3}} || colspan="2" align="center"| {{x|⇧f}} || colspan="2" align="center"| {{x|⇧c}} || colspan="2" align="center"| {{x|⇧s}} || colspan="2" align="center"| {{x|⇧w}} || colspan="4"| || 第六行
| colspan="4"| || colspan="2" align="center"|{{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3}} || colspan="2" align="center"| {{x|⇧f}} || colspan="2" align="center"| {{x|⇧c}} || colspan="2" align="center"| {{x|⇧s}} || colspan="2" align="center"| {{x|⇧w}} || colspan="4"| || 第六行
|-
|-
| colspan="3" align="left" style="color:#999999"|规范 || colspan="2" align="center"|{{x|⇧q}} || colspan="2" align="center"| {{x|⇧r}} || colspan="2" align="center"| {{x|⇧5}} || colspan="2" align="center"| {{x|⇧2}} || colspan="2" align="center"| {{x|⇧y}} || colspan="2" align="center"| {{x|⇧B}} || colspan="2" align="center"| {{x|⇧n}} || colspan="3" align="right" style="color:#999999"|放任 || 第七行
| colspan="3" align="left" style="color:#999999"|规范/约束 || colspan="2" align="center"|{{x|⇧q}} || colspan="2" align="center"| {{x|⇧r}} || colspan="2" align="center"| {{x|⇧5}} || colspan="2" align="center"| {{x|⇧2}} || colspan="2" align="center"| {{x|⇧y}} || colspan="2" align="center"| {{x|⇧B}} || colspan="2" align="center"| {{x|⇧n}} || colspan="3" align="right" style="color:#999999"|发展/放任 || 第七行
|-
|-
| colspan="2" align="left" style="color:#999999"|↓ || colspan="2" align="center"|{{x|⇧z}} || colspan="2" align="center"| {{x|⇧7}} || colspan="2" align="center"| {{x|⇧1}} || colspan="2" align="center"| {{x|⇧4}} || colspan="2" align="center"| {{x|⇧N}} || colspan="2" align="center"| {{x|⇧6}} || colspan="2" align="center"| {{x|⇧F}} || colspan="2" align="center"| {{x|⇧Y}} || colspan="2" align="right" style="color:#999999"|↓ || 第八行
| colspan="2" align="left" style="color:#999999"|↓ || colspan="2" align="center"|{{x|⇧z}} || colspan="2" align="center"| {{x|⇧7}} || colspan="2" align="center"| {{x|⇧1}} || colspan="2" align="center"| {{x|⇧4}} || colspan="2" align="center"| {{x|⇧N}} || colspan="2" align="center"| {{x|⇧6}} || colspan="2" align="center"| {{x|⇧F}} || colspan="2" align="center"| {{x|⇧Y}} || colspan="2" align="right" style="color:#999999"|↓ || 第八行
第26行: 第26行: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
|}

== 逐层解释 ==
众所周知,希顶语有45个标准字母,而45=1+2+……+9是一个三角数,这不禁让人想到,可以将45个字母'''从上至下'''依次排成金字塔的形式,每一层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依此进行下去,我们可以给所有45个字母均安排入三角形中,并从中可以看出希顶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发展路线的分岔与共通之处。

=== 1. 第一阶段(第1→3行) ===
第1层即最上层只有一个字母,居于最中心的位置。根据YSPKPQZ(2021)关于希顶字母含义的理论,象征创世之初的虚无状态的字母应当位于整个希顶三角的最上方中心。与这一含义最为契合的字母是希顶字母卜H。希顶字母卜H在原教旨希顶语中为复原符号,可引申为一切的开端;又为无部首字标记符,在字表中区分不加部首的独体字或基本声部,可以引申为“虚无”和“根本”;其在众多希顶方言中也有特殊含义,可以引申为“独特”和“神圣”。这一字母放在整个希顶三角的顶端中心是当之无愧的。

到了第2行,字母也增加到了两个。这一行正如“太极生两仪”般,是最原初的虚无状态向两个方向分别演化的开始。这两个字母也指示着两种演化方式的核心概念。

在原教旨希顶语中,右边的{{x|⇧b}}代表“自然现象”,引申为'''自然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有趣的是,这个字母同样是正统希顶序的首个字母,仿佛昭示着适应自然也是人类在环境中生存的基础。

左边的{{x|⇧x}},则代表着'''改造自然'''。在希顶语中,{{x|⇧x}}代表火,而这个火在希顶文化中有着特殊而神圣的含义。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对火的利用,这也是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的关键转折点;而这个火也代表希顶文明之灯{{纟火}}(它也是{{x|⇩xdi8 ⇩aho}}的首字母)。而改造自然,同样也是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必不可缺的一环。

适应和改造,这两件事本身就是一体两面、同时进行的。一方面,人们必须在适应的同时改造,才能在生存下去的基础上往上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改造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接下来的第3行,应该有三个字母,而它们从左到右分别是{{x|⇧i}}、{{x|⇧o}}、{{x|⇧E}}。仍然是先从最右边开始,最右边的{{x|⇧E}}代表的是水。在黄雀飞所创造的希顶汉字中,部首E在用字方面更倾向于自然界的水体(作为江河湖海的名称)。源源不绝的水可以为人类提供赖以存续的能量,因此早期的文明都依赖自然界的水体才能长期发展。这个字母代表了人类早期为适应自然而作出的选择。

而最左边的i代表语言。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和文明,是因为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使得信息在人群中能够有效地传递,使得人们可以更高效地组建文明和社会,从而改造身边的自然环境。

中间的o在希顶语中的含义是“口声”,各种拟声词和叫声多用口字旁。可以看出,这个字母既有自然人的本能属性,又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雏形和载体。可以看出,这个字母结合了自然和社会、能量和信息,因此正好可以放在第三行的中间位置。

纵观希顶三角前三行,可以看出一个希顶文明从最原初的混沌中初步成型并积累能量、传递信息的过程。(bo-H 当为bA-H,不知是否为黄雀飞笔误,待考)

於 2023年7月3日 (一) 06:02 的最新修訂

希頂三角新解為希音雨希頂三角的全新解讀,可從另外一種視角按照希頂字母金字塔的排布順序理解希頂文明的發展。

希頂三角全貌

希頂三角
改變   適應 第一行
↙     ↘ 第二行
第三行
人為   自然 第四行
↙     ↘ 第五行
第六行
規範/約束 發展/放任 第七行
第八行
第九行

逐層解釋

眾所周知,希頂語有45個標準字母,而45=1+2+……+9是一個三角數,這不禁讓人想到,可以將45個字母從上至下依次排成金字塔的形式,每一層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依此進行下去,我們可以給所有45個字母均安排入三角形中,並從中可以看出希頂文明的發展過程以及不同發展路線的分岔與共通之處。

1. 第一階段(第1→3行)

第1層即最上層只有一個字母,居於最中心的位置。根據YSPKPQZ(2021)關於希頂字母含義的理論,象徵創世之初的虛無狀態的字母應當位於整個希頂三角的最上方中心。與這一含義最為契合的字母是希頂字母卜H。希頂字母卜H在原教旨希頂語中為復原符號,可引申為一切的開端;又為無部首字標記符,在字表中區分不加部首的獨體字或基本聲部,可以引申為「虛無」和「根本」;其在眾多希頂方言中也有特殊含義,可以引申為「獨特」和「神聖」。這一字母放在整個希頂三角的頂端中心是當之無愧的。

到了第2行,字母也增加到了兩個。這一行正如「太極生兩儀」般,是最原初的虛無狀態向兩個方向分別演化的開始。這兩個字母也指示着兩種演化方式的核心概念。

在原教旨希頂語中,右邊的代表「自然現象」,引申為自然規律,以及人類對自然的適應。有趣的是,這個字母同樣是正統希頂序的首個字母,仿佛昭示着適應自然也是人類在環境中生存的基礎。

左邊的,則代表着改造自然。在希頂語中,代表火,而這個火在希頂文化中有着特殊而神聖的含義。人類文明誕生的標誌是對火的利用,這也是人類開始改造自然的關鍵轉折點;而這個火也代表希頂文明之灯(它也是 的首字母)。而改造自然,同樣也是人類一步步走到今天必不可缺的一環。

適應和改造,這兩件事本身就是一體兩面、同時進行的。一方面,人們必須在適應的同時改造,才能在生存下去的基礎上往上發展;另一方面,人們改造自然,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自然的發展規律。

接下來的第3行,應該有三個字母,而它們從左到右分別是。仍然是先從最右邊開始,最右邊的代表的是水。在黃雀飛所創造的希頂漢字中,部首E在用字方面更傾向於自然界的水體(作為江河湖海的名稱)。源源不絕的水可以為人類提供賴以存續的能量,因此早期的文明都依賴自然界的水體才能長期發展。這個字母代表了人類早期為適應自然而作出的選擇。

而最左邊的i代表語言。人類之所以能夠形成社會和文明,是因為人類所具有的語言能力使得信息在人群中能夠有效地傳遞,使得人們可以更高效地組建文明和社會,從而改造身邊的自然環境。

中間的o在希頂語中的含義是「口聲」,各種擬聲詞和叫聲多用口字旁。可以看出,這個字母既有自然人的本能屬性,又是人類語言交流的雛形和載體。可以看出,這個字母結合了自然和社會、能量和信息,因此正好可以放在第三行的中間位置。

縱觀希頂三角前三行,可以看出一個希頂文明從最原初的混沌中初步成型並積累能量、傳遞信息的過程。(bo-H 當為bA-H,不知是否為黃雀飛筆誤,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