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希顶三角”与希顶世界观中人类文明的兴衰:修订间差异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荆哲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mobile web edit mobile edit
格式修正
 
(未显示5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本页内容经审阅,质量基本达标,拟选定为[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5%85%B8%E8%8C%83%E6%9D%A1%E7%9B%AE 【典范条目】]。具体要求参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5%85%B8%E8%8C%83%E6%9D%A1%E7%9B%AE 维基典范条目及标准文档]。本内容还将进一步将经由社区成员讨论筛选,核实达标方可“入典”,并择优选入期刊。祝内容作者再接再厉,贡献更多高质量的条目。审阅者:Raymond ***'''
== 作者 ==
== 作者 ==
第一作者:林技夸<br/>
第一作者:林技夸<br/>
第37行: 第39行:
|-
|-
|  || colspan="2" align="center"|{{x|⇧j }} || colspan="2" align="center"| {{x|⇧g}}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2" align="center"| {{x|⇧m}} || colspan="2" align="center"| {{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2" align="center"| {{x|⇧k}} || colspan="2" align="center"| {{x|⇧v}} ||  || 第九行
|  || colspan="2" align="center"|{{x|⇧j }} || colspan="2" align="center"| {{x|⇧g}}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2" align="center"| {{x|⇧m}} || colspan="2" align="center"| {{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2" align="center"| {{x|⇧k}} || colspan="2" align="center"| {{x|⇧v}} ||  || 第九行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
|}


第95行: 第93行:
还是从上一行中间的{{x|⇧f}}开始。随着社会慢慢发展,房屋不再只具有居住的作用了,各种居住以外用途的建筑物开始慢慢涌现——手工厂、工厂、办公楼、学校、医院、政府机关部门、监狱、实验室等等,不一而足。而希顶字母{{x|⇧5}},代表的便是“场所”之意,为{{x|⇧f}}(住房)的升级版,故放在第7行靠中间的位置,{{x|⇧f}}的下方——具体放在第几个,需要看左右两边的情况。
还是从上一行中间的{{x|⇧f}}开始。随着社会慢慢发展,房屋不再只具有居住的作用了,各种居住以外用途的建筑物开始慢慢涌现——手工厂、工厂、办公楼、学校、医院、政府机关部门、监狱、实验室等等,不一而足。而希顶字母{{x|⇧5}},代表的便是“场所”之意,为{{x|⇧f}}(住房)的升级版,故放在第7行靠中间的位置,{{x|⇧f}}的下方——具体放在第几个,需要看左右两边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这个从{{x|⇧p}}、{{x|⇧f}}一路衍生下来的表“地方”之意的一系列字母,最终将会发展成为希顶三角下半部分“左”和“右”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说两个不同的由希顶文明派生而来的子文明的分水岭。而“左”和“右”在最后三行的含义,也将由六行的字母承接而来。
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这个从{{x|⇧p}}、{{x|⇧f}}一路衍生下来的表“地方”之意的一系列字母,最终将会发展成为希顶三角下半部分“左”和“右”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说两个不同的由希顶文明派生而来的子文明的分水岭。而“左”和“右”在最后三行的含义,也将由六行的字母承接而来。


和之前一样,我们同样从右边开始。在上一行,{{x|⇧p}}(住房)的右边是住房的原材料——{{x|⇧c}}(木)和{{x|⇧s}}(石)。在文明逐渐发展、生活逐渐富足的同时,构成住房的原材料,也逐渐扩充为装饰各种建筑——或者说是院子的一些景观,当然,也包括了一些自然环境的事物。这些景物包括:{{x|⇧2}}(竹林)、{{x|⇧y}}(花草)、{{x|⇧B}}(水里游的)、{{x|⇧n}}(天上飞的)。其中竹林和花草算是离中心比较近的,同时和{{x|⇧c}}(树木)关系也较为紧密——苏东坡曾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ref name="r10">苏轼,《于潜僧绿筠轩》,1073</ref>,故{{x|⇧2}}更靠近{{x|⇧f}}的位置。而相比之下,水里游的鱼儿们({{x|⇧B}})距离会稍远一点,而天空广阔自由飞的动物们({{x|⇧n}}),就当然离得最远,在最右边了。
和之前一样,我们同样从右边开始。在上一行,{{x|⇧p}}(住房)的右边是住房的原材料——{{x|⇧c}}(木)和{{x|⇧s}}(石)。在文明逐渐发展、生活逐渐富足的同时,构成住房的原材料,也逐渐扩充为装饰各种建筑——或者说是院子的一些景观,当然,也包括了一些自然环境的事物。这些景物包括:{{x|⇧2}}(竹林)、{{x|⇧y}}(花草)、{{x|⇧B}}(水里游的)、{{x|⇧n}}(天上飞的)。其中竹林和花草算是离中心比较近的,同时和{{x|⇧c}}(树木)关系也较为紧密——苏东坡曾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ref name="r10">苏轼,《于潜僧绿筠轩》,1073</ref>,故{{x|⇧2}}更靠近{{x|⇧f}}的位置。而相比之下,水里游的鱼儿们({{x|⇧B}})距离会稍远一点,而天空广阔自由飞的动物们({{x|⇧n}}),就当然离得最远,在最右边了。
第115行: 第113行:
右边的“放任”文明,由于人们的心理({{x|⇧F}}、{{x|⇧Y}})已经极度不健康,人们将脱下一切文明的外衣,如野兽({{x|⇧v}})一般,回退到最原始的丛林法则。而由于过度放任工业的发展而放弃治理环境,虫害({{x|⇧k}})等各种灾害将降临于世,肉体({{x|⇧e}})将饱受创伤,弱“肉”强食,人们奔走相告({{x|⇧D}}),国象大乱,秩序荡然无存。同时,大量的瘟疫和死亡都将发生({{x|⇧t}}),人们只能寄希望于鬼神。这个“放任”的希顶文明,注定走向毁灭。
右边的“放任”文明,由于人们的心理({{x|⇧F}}、{{x|⇧Y}})已经极度不健康,人们将脱下一切文明的外衣,如野兽({{x|⇧v}})一般,回退到最原始的丛林法则。而由于过度放任工业的发展而放弃治理环境,虫害({{x|⇧k}})等各种灾害将降临于世,肉体({{x|⇧e}})将饱受创伤,弱“肉”强食,人们奔走相告({{x|⇧D}}),国象大乱,秩序荡然无存。同时,大量的瘟疫和死亡都将发生({{x|⇧t}}),人们只能寄希望于鬼神。这个“放任”的希顶文明,注定走向毁灭。


左边的“规范化”文明 ,由于人文这一最重要的因素对技术、工业、社会的各方面的约束,一切诸如“皮毛血骨”({{x|⇧j}})的被丢弃之物并没有被废弃,而是会得到回收和利用,甚至通过其上面的{{x|⇧z}}(交通)将一地的冗余之物填补另一地的空缺。同时,牛马等家畜({{x|⇧g}})不再仅仅是食物或作为交通({{x|⇧z}})工具({{x|⇧7}})而丢弃,而是圈养起来发展畜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另外,规范化的文明也将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为了防止他国从边境({{x|⇧m}})处的入侵而将工具化为武器({{x|⇧l}}),布署于边境({{x|⇧m}})之旁。这个“规范化”的文明,必然会欣欣向荣地发展,留存下{{x|⇩xdi8 ⇩aho}}的{{拼||火}}种。
左边的“规范化”文明 ,由于人文这一最重要的因素对技术、工业、社会的各方面的约束,一切诸如“皮毛血骨”({{x|⇧j}})的被丢弃之物并没有被废弃,而是会得到回收和利用,甚至通过其上面的{{x|⇧z}}(交通)将一地的冗余之物填补另一地的空缺。同时,牛马等家畜({{x|⇧g}})不再仅仅是食物或作为交通({{x|⇧z}})工具({{x|⇧7}})而丢弃,而是圈养起来发展畜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另外,规范化的文明也将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为了防止他国从边境({{x|⇧m}})处的入侵而将工具化为武器({{x|⇧l}}),布署于边境({{x|⇧m}})之旁。这个“规范化”的文明,必然会欣欣向荣地发展,留存下{{x|⇩xdi8 ⇩aho}}的{{纟火}}种。


在两种文明、两“国”交界之处,则是一个泾渭分明的边界({{x|⇧m}}),也可以理解成“国界线”。其一侧是因为有人文的介入而发展得井然有序,而另一侧则是因为放任发展而变得一团混乱。这最后一行,便是希顶文明发展的结局。
在两种文明、两“国”交界之处,则是一个泾渭分明的边界({{x|⇧m}}),也可以理解成“国界线”。其一侧是因为有人文的介入而发展得井然有序,而另一侧则是因为放任发展而变得一团混乱。这最后一行,便是希顶文明发展的结局。
第147行: 第145行:
|-
|-
|  || colspan="2" align="center"|{{x|⇧j }} || colspan="2" align="center"| {{x|⇧g}}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ccc"| '''{{x|⇧m}}''' || colspan="2" align="center"| {{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2" align="center"| {{x|⇧k}} || colspan="2" align="center"| {{x|⇧v}} ||  || 第九行
|  || colspan="2" align="center"|{{x|⇧j }} || colspan="2" align="center"| {{x|⇧g}}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ccc"| '''{{x|⇧m}}''' || colspan="2" align="center"| {{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2" align="center"| {{x|⇧k}} || colspan="2" align="center"| {{x|⇧v}} ||  || 第九行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
|}
可以看出,从第五行的{{x|⇧p}}开始,一直到最底行的{{x|⇧m}}为止,逐渐演化出了一条分水岭,而它从第7行开始,更是将左右两边的环境隔离开,从而使两个希顶文明的分支走向不同的结局。而有趣的是,这条分界线本身从上到下,也是一个“家”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只用于容纳小家的{{x|⇧p}}(房屋)、{{x|⇧f}}(住宅),到用于各种功能的建筑物和场所{{x|⇧5}},再到聚落{{x|⇧1}}(村、镇、城市等)和{{x|⇧4}}(田野、园林等),最后则是{{x|⇧m}}(国境线),也可以理解成国家。这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的社会性从小家到大家,“家”的概念逐渐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可以看出,从第五行的{{x|⇧p}}开始,一直到最底行的{{x|⇧m}}为止,逐渐演化出了一条分水岭,而它从第7行开始,更是将左右两边的环境隔离开,从而使两个希顶文明的分支走向不同的结局。而有趣的是,这条分界线本身从上到下,也是一个“家”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只用于容纳小家的{{x|⇧p}}(房屋)、{{x|⇧f}}(住宅),到用于各种功能的建筑物和场所{{x|⇧5}},再到聚落{{x|⇧1}}(村、镇、城市等)和{{x|⇧4}}(田野、园林等),最后则是{{x|⇧m}}(国境线),也可以理解成国家。这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的社会性从小家到大家,“家”的概念逐渐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第176行: 第170行:
|-
|-
|  || colspan="2" align="center"|{{x|⇧j }} || colspan="2" align="center"| {{x|⇧g}}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2" align="center"| {{x|⇧m}} || colspan="2" align="center"| {{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2" align="center"| {{x|⇧k}} || colspan="2" align="center"| {{x|⇧v}} ||  || 第九行
|  || colspan="2" align="center"|{{x|⇧j }} || colspan="2" align="center"| {{x|⇧g}}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2" align="center"| {{x|⇧m}} || colspan="2" align="center"| {{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2" align="center"| {{x|⇧k}} || colspan="2" align="center"| {{x|⇧v}} ||  || 第九行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
|}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位于希顶三角正中心的小三角,描述的正是“家庭”这一小环境本身——首先是代表家庭本身的{{x|⇧p}},然后是代表房屋基本功能的{{x|⇧f}}和{{x|⇧5}},最后是用于建筑材料及院内装饰的几种植物<ref name="r10" />。这意味着,“家庭”这一概念,处于希顶文明最核心的位置,也是希顶文明承上启下、从神创至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枢纽。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位于希顶三角正中心的小三角,描述的正是“家庭”这一小环境本身——首先是代表家庭本身的{{x|⇧p}},然后是代表房屋基本功能的{{x|⇧f}}和{{x|⇧5}},最后是用于建筑材料及院内装饰的几种植物<ref name="r10" />。这意味着,“家庭”这一概念,处于希顶文明最核心的位置,也是希顶文明承上启下、从神创至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枢纽。
第205行: 第195行:
|-
|-
|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ddf"|'''{{x|⇧j }}''' || colspan="2" align="center"| {{x|⇧g}}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2" align="center"| {{x|⇧m}}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fcc"| '''{{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2" align="center"| {{x|⇧k}}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cec"| '''{{x|⇧v}}''' ||  || 第九行
|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ddf"|'''{{x|⇧j }}''' || colspan="2" align="center"| {{x|⇧g}} || colspan="2" align="center"| {{x|⇧l}} || colspan="2" align="center"| {{x|⇧m}}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fcc"| '''{{x|⇧t}}''' || colspan="2" align="center"| {{x|⇧D}} || colspan="2" align="center"| {{x|⇧e}} || colspan="2" align="center"| {{x|⇧k}}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olor:#cec"| '''{{x|⇧v}}''' ||  || 第九行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display: none;"|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style="width:8px;"| ||
|}
|}
首先{{x|⇧H}}和{{x|⇧t}},代表的是创世神和恶魔的对立,也可以看作是天使与魔鬼、诞生与死亡、创世之神和迷信鬼神的对立。H位于整个三角的顶端,代表神圣;而t位于整个三角最底端的中心,代表灾厄。而这一组对立的深层含义是,上天({{x|⇧H}})给人们创造的文明,不是让人类对鬼神崇拜、对病死({{x|⇧t}})置若罔闻的。在危机到来时,崇拜鬼神并没有什么用。
首先{{x|⇧H}}和{{x|⇧t}},代表的是创世神和恶魔的对立,也可以看作是天使与魔鬼、诞生与死亡、创世之神和迷信鬼神的对立。{{x|⇧H}}位于整个三角的顶端,代表神圣;而{{x|⇧t}}位于整个三角最底端的中心,代表灾厄。而这一组对立的深层含义是,上天({{x|⇧H}})给人们创造的文明,不是让人类对鬼神崇拜、对病死({{x|⇧t}})置若罔闻的。在危机到来时,崇拜鬼神并没有什么用。


然后是{{x|⇧u}}和{{x|⇧v}},代表的是衣物和野兽,或者说文明和野蛮、进化和的对立。{{x|⇧u}}位于整个三角左边的中点,代表衣物和修饰;{{x|⇧v}}位于整个三角的右下端,代表兽性和原始。野兽都是不穿衣服的,而人类的衣物除了避寒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文明本身,而避免被兽性淹没。这一组对立的深层含义是,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应多思考为社会带来进步,而不是退化为兽性的本能,衣物反而未被正确利用。
然后是{{x|⇧u}}和{{x|⇧v}},代表的是衣物和野兽,或者说文明和野蛮、进化和的对立。{{x|⇧u}}位于整个三角左边的中点,代表衣物和修饰;{{x|⇧v}}位于整个三角的右下端,代表兽性和原始。野兽都是不穿衣服的,而人类的衣物除了避寒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文明本身,而避免被兽性淹没。这一组对立的深层含义是,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应多思考为社会带来进步,而不是退化为兽性的本能,衣物反而未被正确利用。
第220行: 第206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文章]]

2023年11月10日 (五) 19:39的最新版本

*** 本页内容经审阅,质量基本达标,拟选定为【典范条目】。具体要求参考:维基典范条目及标准文档。本内容还将进一步将经由社区成员讨论筛选,核实达标方可“入典”,并择优选入期刊。祝内容作者再接再厉,贡献更多高质量的条目。审阅者:Raymond ***

作者

第一作者:林技夸
第二作者:YSPKPQZ
通讯作者:荆哲

摘要

众所周知,希顶语有45个标准字母,而45是一个三角数,故可以将45个字母排成金字塔的形式。我们可以将所有45个字母安排入三角形中,并从中看出希顶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发展路线的分岔。

关键词

正文

一、前言

众所周知,希顶语有45个标准字母,而45=1+2+……+9是一个三角数,这不禁让人想到,可以将45个字母排成金字塔的形式,每一层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根据YSPKPQZ(2021)[1]关于希顶字母含义的理论,最上层应代表创世之初的“神”——或者说虚无——即希顶字母。依此进行下去,我们可以给所有45个字母均安排入三角形中,并从中可以看出希顶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发展路线的分岔。

二、希顶三角全貌

希顶三角
改变   适应 第一行
↙     ↘ 第二行
第三行
织   耕 第四行
↙     ↘ 第五行
第六行
规范 放任 第七行
第八行
第九行

三、逐层解释

1. 第一阶段(第1→3行)

首先是第1行唯一的字母,也是黄雀飞先生独立发现[2]的希顶最神圣[1]的字母。这个字母对应的含义是复原符号[3][4],故对应的是一个创世的原初概念,代表一切的开端,更类似于“老天爷”“太极”“浑元”这种概念,而非亚伯拉罕一神教那样具体的神、或者中国文化中的各种“牛鬼蛇神”。这样的字母,放在最上面的顶端,当之无愧。

到了第2行,字母也增加到了两个——此时正如“太极生两仪”般,最原初的创世开始向左右两个方向分别演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两件事,并且产生了最初的两个方向,而这两个字母正是对这两个方向的一个指示。

首先是右边的,它的含义是自然现象[3][4],这便是这两件事中的第一件——适应自然。这也是生存的基础——必须先适应这个环境并生存下去,再谈改造和发展。有趣的是,这个字母同样是整个希顶字母表中的首个字母,这或许意味着,在一切的开始之前,自然是先导条件吧。

然后左边的,则代表着第二件事——改造自然。在希顶语中,代表火,而这个火在希顶文化中有着特殊而神圣的含义:人类的文明诞生的标志是对火的利用,这是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的关键转折点;而这个火也代表希顶文明之灯(它也是 的首字母)。而改造自然,同样也是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必不可缺的一环。

适应和改造,这两极本身就是统一而又对立的。一方面,前面说到,我们必须在适应的同时改造,才能在生存下去的基础上往上发展;另一方面,适应是被动、保守的,而改造是主动、激进的,在面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一定是以两种方式中的其一为主的。而以哪一种方式为主,便产生了从原初的顶端向下走时的两个不同方向——一般来说,“左”代表激进,而“右”代表保守[5],所以在希顶三角的第一阶段,我们令左边代表以改造为主的方向,而令右边代表以适应为主的方向。而两个字母,由于它们的象征意义,便放在第2行,作为这两个方向的指路牌。

接下来的第3行,应该有三个字母,而它们从左到右分别是。仍然是先从最右边开始,最右边的代表的是水。众所周知,水是绝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主要成分,也是人在自然中依赖的成分。而这个“水”,在希顶三角中,象征的是“自然人”,即人类一直往“适应自然”的方向走到第3行时的结果。而这个“自然人”,可以理解为尚未进化的原始人,类似南方古猿的概念。

而最左边的,含义是语言。而语言则人类开始产生文明和社会、开始改造自然的关键性标志。《圣经》中提到的巴别塔[6],便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所以,“语言”在希顶三角中,象征的是“社会人”,即人类一直往“改造自然”的方向走到第3行的结果。

中间的呢,在希顶语中的本义是“口声”[3][4],即各种拟声词和叫声。可以看出,这个象征着“叫声”的字母,既继承了自然人“本能”的属性,同时又是社会人“语言交流”的雏形。可以看出,这个字母处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中间状态,故正好可以放在第3行的中间。

纵观希顶三角前三行,可以看出是一个希顶文明从最原初的混沌中初步成型并分化出人的“社会”属性及“自然”属性的一个过程。同时,我们观察希顶三角的前三行,可以发现一些秘密——从最顶端的出发,先向右下再向左下走,所经过的三个字母,在希顶三角中呈回旋飞镖形排布,而它们正好可以拼成那个原初之神的字母名称——-;同样,第二行的与第三行最右边的E正好可以组成表示自然的字母表首个字母的旧称——-[7](现已改成-[8])。不得不说,希顶之玄,妙不可言。

2. 第二阶段(第4→6行)

从第4行开始,上面的抽象概念开始进行具象化。第4行的四个字母,从左到右分别是,分别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最原始的阶段——小农社会的四个基本要素:劳动、纺织、耕作、土地。

仍然从最右边讲起。最右边的,代表的仍然是比较倾向于“适应自然”的要素——土地。土地是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后,除水外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说,离开了水,人一刻都坚持不下去;而离开了土地,人类也会很快坚持不下去。

然后是最左边的——代表的是改造自然的具象化过程,即劳动,可以看作是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9]的过程。这自然也是推动文明往前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但是这里的仍然算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任何有可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进的行为,都可以算作“劳动”。

于是,剩下两个在第4行中间的字母——,便代表在农耕时代人类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两种具体劳动形式,即耕作和纺织,分别满足原始人类的两种需要——吃饱和穿暖。由于耕作是更贴近自然(土地)的劳动,而纺织则是比耕作更进一步的对生活环境的改造,所以的左边。

对于第4行来说,左右相邻的字母关联是很紧密的:耕作需要依赖土地,而在耕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纺织,进而进行更一般的劳动。同样,其与上面第3行的相邻字母,同样有紧密关联:的上面是,代表水土养人;的上面是,代表口声和表达让人类初步进入农耕社会的初步分工,为下一行的性别概念分化奠定了基础;而的上面是,代表语言的产生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有趣的是,第2行最左侧的,最3行最左侧的两个字母,以及第4行的所有字母,正好是组成希顶语名称 的七个字母。

接下来的第5行,讲述的是耕和作、两性分工的分化,基本是承接了第4行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四大要素。注意,从这一行开始,每一行的左和右都基于上一行的排列被重新定义了,而不再间接继承“改造”和“适应”的本意。

由于原始农业社会大多采用男耕女织的方式,而“耕”本身是更贴近“自然”和“土地”的含义的,“织”而更贴近抽象的“劳动”,故我们将代表“耕”的产物——食物,以及代表“耕”的主体——男人放在第5行的右方,而将代表“织”的产物——衣物,以及代表“织”的主体——女人放在第5行的左方。由于男女要组成家庭才能产生下一代,从而使人类生生不息,因此代表男人的和代表女人的要放在靠内的位置——而它们的中间,即第5行的正中心,正是代表着房子和家庭的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整个希顶字母表的第二位,承接于代表自然的。这说明,家庭概念作为社会最初的小单位的出现,是人类脱离“自然人”进入“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同时,它处于整个希顶三角最中间一行的最中间的这一特殊位置,也意味着这一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混沌初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初步形成。而这一行,也奠定了整个希顶三角中部“男右女左”的基调。

然后是第6行。这一行包含了六个字母,将从社会的形成后分化出更丰富的元素。先从最中间的房屋开始。进入农耕社会后,家庭需要居有定所,所以在的下面两个位置中,必然有一个需要放置代表“居所”的字母——在希顶语中,代表的是部首“宀”和“冖”,即“覆盖”。而这个字母在整个三角中,代表的含义是,家庭有了居所,不再风餐露宿。

而第6行整一行都是围绕着这个展开的。首先是建房子的材料,在较为早期的时候,人类的房屋多数是用木头()和石头()做的,而这两者,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山()上开采。这些工作,大多比较苦累,需要较大的力量,故多数由男性角色来分担,故这三个字母放在的右边。其中在含义上,最远,因此排列在最右边;和含义最相近的是,故第6行从的右边开始从左到右依次为。有趣的是,这三个字母也和上一行的相邻字母有着很大的联系——搬运木头()和石头()的工作由力量较强的男性()承担,而有石()有山()的地方正是男性耕作从而制造食物()之处。

而在的左边,则凝结了女性爱美的天性。人类在吃饱穿暖以后,开始有更高的追求,其中就包括了对美和艺术的追求。随着生产力发展,衣物在满足御寒的基本需求以外,还有了审美价值。而审美,则和五官()有关。同时,漂亮的石头和宝石(),也可以增添审美价值——不仅仅可以点缀衣物(),还可以点缀房子()。于是,这两个与女性追求美有关的字母,便以这种方式排列在了的左侧。

纵观中间三行,这个过程代表的是希顶文明从诞生之初的原始文明,逐渐发展壮大,初具规模,渐渐有了多种元素参与的过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为最后三行发展到“结局”奠定了基础。

3. 第三阶段(第7→9行)

从第7行开始,随着文明的发展,概念将进一步地具象化,而“左”和“右”两个方向也不再代表中间三行的耕织,而是像下面看到的那样被再次赋予新的含义。

还是从上一行中间的开始。随着社会慢慢发展,房屋不再只具有居住的作用了,各种居住以外用途的建筑物开始慢慢涌现——手工厂、工厂、办公楼、学校、医院、政府机关部门、监狱、实验室等等,不一而足。而希顶字母,代表的便是“场所”之意,为(住房)的升级版,故放在第7行靠中间的位置,的下方——具体放在第几个,需要看左右两边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这个从一路衍生下来的表“地方”之意的一系列字母,最终将会发展成为希顶三角下半部分“左”和“右”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说两个不同的由希顶文明派生而来的子文明的分水岭。而“左”和“右”在最后三行的含义,也将由第六行的字母承接而来。

和之前一样,我们同样从右边开始。在上一行,(住房)的右边是住房的原材料——(木)和(石)。在文明逐渐发展、生活逐渐富足的同时,构成住房的原材料,也逐渐扩充为装饰各种建筑——或者说是院子的一些景观,当然,也包括了一些自然环境的事物。这些景物包括:(竹林)、(花草)、(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其中竹林和花草算是离中心比较近的,同时和(树木)关系也较为紧密——苏东坡曾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10],故更靠近的位置。而相比之下,水里游的鱼儿们()距离会稍远一点,而天空广阔自由飞的动物们(),就当然离得最远,在最右边了。

然后是的左边,人类原始的审美(在上一行被总结为了五感和美玉)随着文明阶段的发展,逐渐系统化,成为艺术,或者说是文艺,对应的希顶字母是——这个字母,正好可以放在的下面、的左面。

那第7行最左边应该是什么呢?有了文艺,就有对外交流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应该通过交通工具()来实现,而诞生的文艺,也需要通过交通工具来传播。故第7行最左边,应该填入的字母是——相对应的,第8行最左边,则可以放入“交通”这一动作本身——。“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有着大量的艺术珠宝,如莫高窟等。

可以看出,到了第7行,左右两侧的含义重新发生了改变,左侧隐约有“通过文明改造自然”之意,右侧隐约有“放任自然影响文明”之意——这和前三行形式上有点类似,但本质上依然是不同的:前三行的左右两侧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好坏之分;而此处的左侧有积极调节之意,右侧有消极放任之意,变成了两种背道而驰的选择,而不再是一体两面。

到了第8行,作为倒数第二行,社会将发展为类似现代的高度分化形式,左右两侧的分离与隔阂将更为突出。首先是由延伸出的作为“阜邑”、地形之意,客观上地将不同发展方向的希顶文明分隔开,从而产生隔离;而作为“围物”、包围之意,也将更进一步地隔开两个发展方向。由于的“阜邑”有聚落之义,和(文明)含义更为相通,而的“围物”有园林之义,和(竹林)含义更为相通,故将放于的左下方,放于的右下方。可以看出,这两个字母已然成为第8行的“分水岭”,左右两侧在此彻底分道扬镳。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右侧。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竹、草等)逐渐被(金属)等工业产物取代,而这些工业产物将产生废气和废液(),而这些废气废液反过来也将影响、危害到其上方(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社会财富也将极度集中,进入蒸汽朋克、赛博朋克时代,人们首先在心智()上会产生担忧、愤怒等问题,如果问题进一步地恶化,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的极端情绪()、社会矛盾,从而内心再也不能像上方的鸟儿()一样自由发展、畅想未来了。当然,这也在隐喻黄雀飞的遭遇。可以看出,对于右侧的希顶文明来说,这一行将是关键的转折点——从美好的自然环境迅速恶化为蒸汽朋克、赛博朋克式的高科技低生活。究其原因,而是在于其“放任”的选择上——放任一切,包括技术的发展,而不加以人文的规范化。

而左边,又是另一副光景。随着文化和科技的齐头并进,社会有序地发展,上方的(交通工具)和(人文)共同发展为广泛意义上的工具():人们知道,工具应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工具就应该是为人所用的,人,才是目的。同时文明和交流的需要,使得交通()也变得发达了起来,聚落和城市()之间可以通过交通()工具()直达,不需要再费力地跑了起来了。一切都因为对技术的发展加以人文的规范化,在工业文明中时刻反思自己,而井然有序。

临考验和挑战,一切都将要有个结果。不同于前面从中间到两端的讲述顺序,作为最后一行的结果,我们将从两端开始从中间讲述。

右边的“放任”文明,由于人们的心理()已经极度不健康,人们将脱下一切文明的外衣,如野兽()一般,回退到最原始的丛林法则。而由于过度放任工业的发展而放弃治理环境,虫害()等各种灾害将降临于世,肉体()将饱受创伤,弱“肉”强食,人们奔走相告(),国象大乱,秩序荡然无存。同时,大量的瘟疫和死亡都将发生(),人们只能寄希望于鬼神。这个“放任”的希顶文明,注定走向毁灭。

左边的“规范化”文明 ,由于人文这一最重要的因素对技术、工业、社会的各方面的约束,一切诸如“皮毛血骨”()的被丢弃之物并没有被废弃,而是会得到回收和利用,甚至通过其上面的(交通)将一地的冗余之物填补另一地的空缺。同时,牛马等家畜()不再仅仅是食物或作为交通()工具()而丢弃,而是圈养起来发展畜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另外,规范化的文明也将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为了防止他国从边境()处的入侵而将工具化为武器(),布署于边境()之旁。这个“规范化”的文明,必然会欣欣向荣地发展,留存下 的种。

在两种文明、两“国”交界之处,则是一个泾渭分明的边界(),也可以理解成“国界线”。其一侧是因为有人文的介入而发展得井然有序,而另一侧则是因为放任发展而变得一团混乱。这最后一行,便是希顶文明发展的结局。

四、整体解释

纵观整个希顶三角,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整体方面的结构。具体详述如下:

1. 分层结构和左右的含义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三角中,“左”和“右”的含义将随着发展的阶段而不断地动态变化中:第一阶段(1→3行),“左”和“右”两个方向分别意味着对自然的改造和适应,两者不可或缺;到了第二阶段(4→6行),由于原始农耕社会的定型以及性别分化的产生,“左”和“右”两个方向意味着的则是社会分工的分化,同样两者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到了第三阶段(7→9),“左”“右”两个方向则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左边是有人文的因素加以调控以让一切发展得井然有序,而右边则是放任技术、资本等的增长,进入蒸汽朋克、赛博朋克以至于毁灭。

可以看出,前两个阶段的两个方向是没有褒贬之义的,反而两边都不可或缺;但是第三个阶段的两个方向有着明显的褒贬。这是因为,对于前几行来说,无论字母在左边还是右边,对于希顶三角整体来说,事实上都是在“中间”,都离中轴线不太远,都是较为核心的主要部分,故皆为不可或缺;而对于最底下的两行来说,左右两个方向的差异才越来越明显,从而走向不同的结局。

2. 两种发展方向的分界线

希顶三角中下部的分界线
改变   适应 第一行
↙     ↘ 第二行
第三行
织   耕 第四行
↙     ↘ 第五行
第六行
规范 放任 第七行
第八行
第九行

可以看出,从第五行的开始,一直到最底行的为止,逐渐演化出了一条分水岭,而它从第7行开始,更是将左右两边的环境隔离开,从而使两个希顶文明的分支走向不同的结局。而有趣的是,这条分界线本身从上到下,也是一个“家”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只用于容纳小家的(房屋)、(住宅),到用于各种功能的建筑物和场所,再到聚落(村、镇、城市等)和(田野、园林等),最后则是(国境线),也可以理解成国家。这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的社会性从小家到大家,“家”的概念逐渐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3. 中心三角

对于9阶的三角来说,其第5行最中间的一个、第6行最中间的两个和第7行最中间的三个,组成的三角正好位于整个三角的正中心。而对于希顶三角来说,这个“中心三角”则是:

希顶三角里的中心三角
改变   适应 第一行
↙     ↘ 第二行
第三行
织   耕 第四行
↙     ↘ 第五行
第六行
规范 放任 第七行
第八行
第九行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位于希顶三角正中心的小三角,描述的正是“家庭”这一小环境本身——首先是代表家庭本身的,然后是代表房屋基本功能的,最后是用于建筑材料及院内装饰的几种植物[10]。这意味着,“家庭”这一概念,处于希顶文明最核心的位置,也是希顶文明承上启下、从神创至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枢纽。

4. 三组“中线”的对立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这一个希顶三角,还可以看到三组有趣的“中线”对立,也就是三角形的每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对立,即。它们实际上也是有深意的,而这些深层含义,实际上与希顶文明两种发展方向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致的。

希顶三角的三条“中线”两端
改变   适应 第一行
↙     ↘ 第二行
第三行
织   耕 第四行
↙     ↘ 第五行
第六行
规范 放任 第七行
第八行
第九行

首先,代表的是创世神和恶魔的对立,也可以看作是天使与魔鬼、诞生与死亡、创世之神和迷信鬼神的对立。位于整个三角的顶端,代表神圣;而位于整个三角最底端的中心,代表灾厄。而这一组对立的深层含义是,上天()给人们创造的文明,不是让人类对鬼神崇拜、对病死()置若罔闻的。在危机到来时,崇拜鬼神并没有什么用。

然后是,代表的是衣物和野兽,或者说文明和野蛮、进化和的对立。位于整个三角左边的中点,代表衣物和修饰;位于整个三角的右下端,代表兽性和原始。野兽都是不穿衣服的,而人类的衣物除了避寒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文明本身,而避免被兽性淹没。这一组对立的深层含义是,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应多思考为社会带来进步,而不是退化为兽性的本能,衣物反而未被正确利用。

最后是,代表的是食物和废弃物的对立。位于整个三角右边的中点,代表食物,泛指易被利用的所有物质部分;而位于整个三角的左下端,代表废弃物,泛指难以被利用的其他物质部分。这一组对立的深层含义是,生活富足的同时,多余的部件即使不能食用也不应废弃,而是应该回收利用;而一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如一些濒危的物种或文化等,不应令其自然消亡,而是应该规范起来并建立合理的制度。

五、总结

本文我们总结了45个标准希顶字母通过字母含义排列成9阶三角阵的方式,给出了充分的证据证明这样排布的意义,并希望能成为“希顶三角”的标准排布方法。

参考文献

  1. 1.0 1.1 YSPKPQZ,每日一字母第七十三期:希顶语14号字母名称分析,2021
  2. 黄雀飞,神奇的礼物,希顶字母:,30年前半夜归来的惊喜,2019
  3. 3.0 3.1 3.2 黄雀飞,希顶字母如何表达部首,2020
  4. 4.0 4.1 4.2 黄雀飞,希顶字母和汉字部首对照表,2019
  5. Realms of memory: conflicts and divisions (1996), ed. Pierre Nora, "Right and Left" by Marcel Gauchet, p. 248.
  6. 佚名,《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
  7. Raymond,揭秘“希顶语”,2020
  8. 黄雀飞,修正后的希顶字母表,2020
  9.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1867
  10. 10.0 10.1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