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小说/抵御疫情的屏障,也隔离了人心:修订间差异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2/7
第13行: 第13行:
学校的三个家属区分布在西边、东边和南边,平时靠校内道路连通。校园封闭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家属区的不便。有很多老人需要见亲友、去西南村买菜、或者去银行办业务,他们还希望从校内穿行。后来我们把这事报给学校,学校很快下达了政策:校内离退休人员可凭退休证进校,无需绕行校外。这样老人们就能够在校内交通压力相对小的道路通行,更加安全和方便。<br>
学校的三个家属区分布在西边、东边和南边,平时靠校内道路连通。校园封闭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家属区的不便。有很多老人需要见亲友、去西南村买菜、或者去银行办业务,他们还希望从校内穿行。后来我们把这事报给学校,学校很快下达了政策:校内离退休人员可凭退休证进校,无需绕行校外。这样老人们就能够在校内交通压力相对小的道路通行,更加安全和方便。<br>
===2/7===
===2/7===
要开学了,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分年级分批返校。首先是毕业年级要回来参加答辩之类的,领导特意给我们开了一个会,强调了接下来的工作。我们校区这批毕业生大概有3000人,返校程序一旦开始,就势必给防疫增加压力,所以我们必须拿出十二分的警惕来,把常态化防疫工作按部就班地推进,确保零失误。开完会之后,学校又往保卫处抽调了10名防疫员,看来这是一场大仗。<br>
疫情趋于好转,为了迎接学生返校,新的出入管理政策在留校的学生身上做起了试验。每个卡点配了两台POS机一样的设备,一台负责出校,一台负责入校。学校允许学生每天0:00-24:00不限次出校,在外过夜的学生会被禁止入校。试行以来,保卫处的各个部门都反馈良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学生们还不适应出入校刷卡的管理方式,总是需要我们去提醒。在学生批量返校之前,保卫处又做了一个“学生出校主动打卡”的牌子立在各个卡点醒目的位置,后来忘记刷卡的学生普遍变少了。<br>
5月各行各业都在恢复生机,而外卖电动车也开始飞奔在大街小巷。据说外卖行业刚刚恢复的那段时间里,平均每天有500多单外卖的目的地是北关大学校内。送外卖的电动车一辆接一辆地被拦在我们面前,骑车人望着进不去的校内满眼焦灼,一遍又一遍地通知买家前来取餐。外卖人每天在马路上不顾一切地穿行,在这校门口等待的时间,或许足够他再接五六单。匆匆忙忙地,睡眼惺忪的男生女生披着外套跑到栅栏门,一份份外卖跨过栅栏送到他们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人做起“代取外卖”的生意呢?或许会吧。<br>
夏天到了,校外的生活似乎和疫情前没有什么两样。除去公共场所的常态化管控措施,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看不到口罩的身影。端午假期人们开始出游,各大公园熙熙攘攘。即将迎接返校学生的校园却是丝毫不敢放松。成千上万人的校园,一旦疏于管控,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保卫处人更是加劲奋战。人手不足,超时工作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没有休息日,但大家支持并理解学校的决策。有时同事们还会和我吐槽一下防疫政策下的工作辛苦,但一想到在这样的规则下大家都能平平安安,我们就感到一切值得。<br>
返校的日子来了,市里非常重视,给学校配了十辆崭新的公共汽车,还是两节的。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拎着大包小包来返校,我们也会督促他们刷卡。偶尔有想不排队直接往里进的,也被我们一一劝阻。比起爱好打架的校外人员来说,大学生显得文明许多。<br>
随着外界的秩序逐渐恢复,学校的出入管理难度也在上升。保卫处每天至少有6个人在监控室值班,盯着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防范着乘人不备混入校园的外来者。就算这样,还有一些骑着电动车的人肆无忌惮闯入学校。我们无法追上他们,就用对讲机联系巡逻人员阻截。随着在校人数的上升,巡逻队的规模扩张了一倍。<br>
===3/7===

2021年5月26日 (三) 12:10的版本


他挥舞着自己的学生卡,试图证明自己的身份。但是这张用来出入学校所有场所的凭证,第一次失去了它的作用。
供图:北关大学团委

计程车从东门岗亭驶入校园,没走多远便被拦下。距离东门岗亭不远的地方,不知何时又矗立起一座岗亭。乘客从车上走下来,计程车司机一脸懊恼。
“你是什么人,来学校做什么?”乘客走到岗亭面前,值班人员盘问道。“学生,今天返校。”“刷一下学生卡。”值班人员指了指旁边的机器。一声清脆的“啪嗒”,是学生卡拍在机器上的响声。“请通行”,机器发出声音。“出租车不能进,拿好行李走进去。”“啊?!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麻烦……”学生拖着两个很大的旅行箱,嘟囔着。
这只是北关大学纷繁复杂的防疫措施的冰山一角。从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在大学求学的学生似乎只感到越来越多的不便。

1/7

25年,我从老家来到丹桂,在北关大学做一名保安。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学的保安并不是什么苦差,每天的任务仅仅是在岗亭值班,或者在教学楼查学生们的证件,至于骑着电摩在校园内巡查的任务,有固定的人手来完成。
就在我以为一切就这样了的时候,一切都天翻地覆。26年,一场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国,弄得人心惶惶。学校出台了封闭管理的命令,我们大年初二就收到了返校上班的通知。好好的春节假期一天不剩,保卫处的同事们心里都很烦躁。
接下来的日子和去年天壤之别。学校在家属区和教学区之间新设了四个卡点,除去教职工一律不得进出。而我们就负责看守这些卡点,不让任何一个人违反学校的命令。这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事们一个个累得龇牙咧嘴。
由于岗位突然变多,人手不足,我们必须每天两班倒,一班12个小时。在保卫处休息的时候还要值班,巡逻队员每天轮换。睡眠不足成了常态,我们在保卫处里面找了一个房间,铺上几张床,算是临时休息室。
每天熙熙攘攘的人出入校门,想控制住漏网之鱼谈何容易。天津确诊人数最多的那一星期,我们平均每天都要拦下7个到8个试图混入学校的校外人员。一开始我们是劝他们离开,大多数人还是听话的。但遇到难缠的人也很麻烦,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就在4月份武汉刚解封的时候,有人闹事想冲进学校,被我们班长拦下之后一边骂一边试图把我们的设备砸掉,我们当班的四个人都来控制他,最后五个人打在一起。班长被砸破了头,所幸没有缝针,不然他可能一时半会都不能来站岗了。
更多的麻烦是校内交通上的。疫情以前学校不收停车费,所以到了早晚高峰会有很多社会车辆为躲避堵车选择穿行校内。封闭管理刚开始时,每当早晚高峰的时候我们就很紧张,因为总有一些私家车会从东门旁若无人地开到我们面前,按喇叭要我们放行。我们还得费半天劲解释为什么学校不能穿行了,毕竟大家遇到这种封闭管理政策,多少有些不服气。后来我们直接放了一个牌子在大门外,写着“去西南村、西门方向请绕行复康路、白堤路”,这之后要求穿行的私家车明显变少了。
学校的三个家属区分布在西边、东边和南边,平时靠校内道路连通。校园封闭管理的同时也带来了家属区的不便。有很多老人需要见亲友、去西南村买菜、或者去银行办业务,他们还希望从校内穿行。后来我们把这事报给学校,学校很快下达了政策:校内离退休人员可凭退休证进校,无需绕行校外。这样老人们就能够在校内交通压力相对小的道路通行,更加安全和方便。

2/7

要开学了,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分年级分批返校。首先是毕业年级要回来参加答辩之类的,领导特意给我们开了一个会,强调了接下来的工作。我们校区这批毕业生大概有3000人,返校程序一旦开始,就势必给防疫增加压力,所以我们必须拿出十二分的警惕来,把常态化防疫工作按部就班地推进,确保零失误。开完会之后,学校又往保卫处抽调了10名防疫员,看来这是一场大仗。
疫情趋于好转,为了迎接学生返校,新的出入管理政策在留校的学生身上做起了试验。每个卡点配了两台POS机一样的设备,一台负责出校,一台负责入校。学校允许学生每天0:00-24:00不限次出校,在外过夜的学生会被禁止入校。试行以来,保卫处的各个部门都反馈良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学生们还不适应出入校刷卡的管理方式,总是需要我们去提醒。在学生批量返校之前,保卫处又做了一个“学生出校主动打卡”的牌子立在各个卡点醒目的位置,后来忘记刷卡的学生普遍变少了。
5月各行各业都在恢复生机,而外卖电动车也开始飞奔在大街小巷。据说外卖行业刚刚恢复的那段时间里,平均每天有500多单外卖的目的地是北关大学校内。送外卖的电动车一辆接一辆地被拦在我们面前,骑车人望着进不去的校内满眼焦灼,一遍又一遍地通知买家前来取餐。外卖人每天在马路上不顾一切地穿行,在这校门口等待的时间,或许足够他再接五六单。匆匆忙忙地,睡眼惺忪的男生女生披着外套跑到栅栏门,一份份外卖跨过栅栏送到他们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人做起“代取外卖”的生意呢?或许会吧。
夏天到了,校外的生活似乎和疫情前没有什么两样。除去公共场所的常态化管控措施,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看不到口罩的身影。端午假期人们开始出游,各大公园熙熙攘攘。即将迎接返校学生的校园却是丝毫不敢放松。成千上万人的校园,一旦疏于管控,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保卫处人更是加劲奋战。人手不足,超时工作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没有休息日,但大家支持并理解学校的决策。有时同事们还会和我吐槽一下防疫政策下的工作辛苦,但一想到在这样的规则下大家都能平平安安,我们就感到一切值得。
返校的日子来了,市里非常重视,给学校配了十辆崭新的公共汽车,还是两节的。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拎着大包小包来返校,我们也会督促他们刷卡。偶尔有想不排队直接往里进的,也被我们一一劝阻。比起爱好打架的校外人员来说,大学生显得文明许多。
随着外界的秩序逐渐恢复,学校的出入管理难度也在上升。保卫处每天至少有6个人在监控室值班,盯着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防范着乘人不备混入校园的外来者。就算这样,还有一些骑着电动车的人肆无忌惮闯入学校。我们无法追上他们,就用对讲机联系巡逻人员阻截。随着在校人数的上升,巡逻队的规模扩张了一倍。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