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希顶三角”与希顶世界观中人类文明的兴衰」:修訂間差異

出自希顶维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61行: 第61行:


纵观希顶三角前三行,可以看出是一个希顶文明从最原初的混沌中初步成型并分化出人的“社会”属性及“自然”属性的一个过程。同时,我们观察希顶三角的前三行,可以发现一些秘密——从最顶端的{{x|⇧H}}出发,先向右下再向左下走,所经过的三个字母{{x|⇧H}}、{{x|⇧b}}、{{x|⇧o}},在希顶三角中呈回旋飞镖形排布,而它们正好可以拼成那个原初之神{{x|⇧H}}的字母名称——{{x|⇧bo-H}};同样,第二行的{{x|⇧x}}、{{x|⇧b}}与第三行最右边的E正好可以组成表示自然的字母表首个字母{{x|⇧b}}的旧称——{{x|⇧xE-b}}<ref name="r7">Raymond,[https://zhuanlan.zhihu.com/p/106197567 揭秘“希顶语”],2020</ref>(现已改成{{x|⇧bY-b}}<ref name="r8">黄雀飞,[https://zhuanlan.zhihu.com/p/278056388 修正后的希顶字母表],2020</ref>)。不得不说,希顶之玄,妙不可言。
纵观希顶三角前三行,可以看出是一个希顶文明从最原初的混沌中初步成型并分化出人的“社会”属性及“自然”属性的一个过程。同时,我们观察希顶三角的前三行,可以发现一些秘密——从最顶端的{{x|⇧H}}出发,先向右下再向左下走,所经过的三个字母{{x|⇧H}}、{{x|⇧b}}、{{x|⇧o}},在希顶三角中呈回旋飞镖形排布,而它们正好可以拼成那个原初之神{{x|⇧H}}的字母名称——{{x|⇧bo-H}};同样,第二行的{{x|⇧x}}、{{x|⇧b}}与第三行最右边的E正好可以组成表示自然的字母表首个字母{{x|⇧b}}的旧称——{{x|⇧xE-b}}<ref name="r7">Raymond,[https://zhuanlan.zhihu.com/p/106197567 揭秘“希顶语”],2020</ref>(现已改成{{x|⇧bY-b}}<ref name="r8">黄雀飞,[https://zhuanlan.zhihu.com/p/278056388 修正后的希顶字母表],2020</ref>)。不得不说,希顶之玄,妙不可言。

==== 2、第二阶段(第4→6行) ====
从第4行开始,上面的抽象概念开始进行具象化。第4行的四个字母,从左到右分别是{{x|⇧8}}、{{x|⇧a}}、{{x|⇧h}}、{{x|⇧d}},分别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最原始的阶段——小农社会的四个基本要素:劳动、纺织、耕作、土地。

仍然从最右边讲起。最右边的{{x|⇧d}},代表的仍然是比较倾向于“适应自然”的要素——土地。土地是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后,除水外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说,离开了水,人一刻都坚持不下去;而离开了土地,人类也会很快坚持不下去。

然后是最左边的{{x|⇧8}}——代表的是改造自然的具象化过程,即劳动,可以看作是创造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ref name="r9">卡尔·马克思,《资本论》,1867</ref>的过程。这自然也是推动文明往前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但是这里的{{x|⇧8}}仍然算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任何有可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进的行为,都可以算作“劳动”。

于是,剩下两个在第4行中间的字母——{{x|⇧h}}和{{x|⇧a}},便代表在农耕时代人类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两种具体劳动形式,即耕作和纺织,分别满足原始人类的两种需要——吃饱和穿暖。由于耕作是更贴近自然(土地{{x|⇧d}})的劳动,而纺织则是比耕作更进一步的对生活环境的改造,所以{{x|⇧a}}在{{x|⇧h}}的左边。

对于第4行来说,左右相邻的字母关联是很紧密的:耕作{{x|⇧h}}需要依赖土地{{x|⇧d}},而在耕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纺织{{x|⇧a}},进而进行更一般的劳动{{x|⇧8}}。同样,其与上面第3行的相邻字母,同样有紧密关联:{{x|⇧h}}和{{x|⇧d}}的上面是{{x|⇧E}},代表水土养人;{{x|⇧a}}和{{x|⇧h}}的上面是{{x|⇧o}},代表口声和表达让人类初步进入农耕社会的初步分工,为下一行的性别概念分化奠定了基础;而{{x|⇧8}}和{{x|⇧a}}的上面是{{x|⇧i}},代表语言的产生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有趣的是,第2行最左侧的{{x|⇧x}},最3行最左侧的两个字母{{x|⇧i}}、{{x|⇧o}},以及第4行的所有字母{{x|⇧8}}、{{x|⇧a}}、{{x|⇧h}}、{{x|⇧d}},正好是组成希顶语名称{{x|⇩xdi8 ⇩aho}}的七个字母。

接下来的第5行,讲述的是耕和作、两性分工的分化,基本是承接了第4行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四大要素。注意,从这一行开始,'''每一行的左和右都基于上一行的排列被重新定义了''',而不再间接继承“改造”和“适应”的本意。

由于原始农业社会大多采用男耕女织的方式,而“耕”本身是更贴近“自然”和“土地”的含义的,“织”而更贴近抽象的“劳动”,故我们将代表“耕”的产物——食物{{x|⇧L}},以及代表“耕”的主体——男人{{x|⇧V}}放在第5行的右方,而将代表“织”的产物——衣物{{x|⇧u}},以及代表“织”的主体——女人{{x|⇧A}}放在第5行的左方。由于男女要组成家庭才能产生下一代,从而使人类生生不息,因此代表男人的{{x|⇧V}}和代表女人的{{x|⇧A}}要放在靠内的位置——而它们的中间,即第5行的正中心,正是代表着房子和家庭的{{x|⇧p}}。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x|⇧p}}是整个希顶字母表的第二位,承接于代表自然的{{x|⇧b}}。这说明,家庭概念作为社会最初的小单位的出现,是人类脱离“自然人”进入“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同时,它处于整个希顶三角最中间一行的最中间的这一特殊位置,也意味着这一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混沌初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初步形成。而这一行,也奠定了整个希顶三角中部“男右女左”的基调。

然后是第6行。这一行包含了六个字母,将从社会的形成后分化出更丰富的元素。先从最中间的房屋{{x|⇧p}}开始。进入农耕社会后,家庭需要居有定所,所以在{{x|⇧p}}的下面两个位置中,必然有一个需要放置代表“居所”的字母——{{x|⇧f}}。{{x|⇧f}}在希顶语中,代表的是部首“宀”和“冖”,即“覆盖”。而这个字母在整个三角中,代表的含义是,家庭有了居所,不再风餐露宿。

而第6行整一行都是围绕着这个{{x|⇧f}}展开的。首先是建房子的材料,在较为早期的时候,人类的房屋多数是用木头({{x|⇧c}})和石头({{x|⇧s}})做的,而这两者,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山({{x|⇧w}})上开采。这些工作,大多比较苦累,需要较大的力量,故多数由男性角色来分担,故这三个字母放在f的右边。其中在含义上,{{x|⇧w}}离{{x|⇧f}}最远,因此排列在最右边;和{{x|⇧w}}含义最相近的是{{x|⇧s}},故第6行从{{x|⇧f}}的右边开始从左到右依次为{{x|⇧c}}、{{x|⇧s}}、{{x|⇧w}}。有趣的是,这三个字母也和上一行的相邻字母有着很大的联系——搬运木头({{x|⇧c}})和石头({{x|⇧s}})的工作由力量较强的男性({{x|⇧V}})承担,而有石({{x|⇧s}})有山({{x|⇧w}})的地方正是男性耕作从而制造食物({{x|⇧L}})之处。

而在{{x|⇧f}}的左边,则凝结了女性爱美的天性。人类在吃饱穿暖以后,开始有更高的追求,其中就包括了对美和艺术的追求。随着生产力发展,衣物在满足御寒的基本需求以外,还有了审美价值。而审美,则和五官({{x|⇧T}})有关。同时,漂亮的石头和宝石({{x|⇧3}}),也可以增添审美价值——不仅仅可以点缀衣物({{x|⇧u}}),还可以点缀房子({{x|⇧f}})。于是,这两个与女性追求美有关的字母,便以这种方式排列在了{{x|⇧f}}的左侧。

纵观中间三行,这个过程代表的是希顶文明从诞生之初的原始文明,逐渐发展壮大,初具规模,渐渐有了多种元素参与的过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为最后三行发展到“结局”奠定了基础。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於 2021年9月14日 (二) 15:08 的修訂

作者

第一作者:林技夸
第二作者:YSPKPQZ
通訊作者:荊哲

摘要

眾所周知,希頂語有45個字母,而45是一個三角數,故可以將45個字母排成金字塔的形式。我們可以將所有45個字母安排入三角形中,並從中看出希頂文明的發展過程以及不同發展路線的分岔。

關鍵詞

正文

前言

眾所周知,希頂語有45個字母,而45=1+2+……+9是一個三角數,這不禁讓人想到,可以將45個字母排成金字塔的形式,每一層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根據YSPKPQZ(2021)[1]關於希頂字母含義的理論,最上層應代表創世之初的「神」——或者說虛無——即希頂字母H。依此進行下去,我們可以給所有45個字母均安排入三角形中,並從中可以看出希頂文明的發展過程以及不同發展路線的分岔。

希頂三角全貌

希頂三角
改變   適應 第一行
↙     ↘ 第二行
第三行
織   耕 第四行
↙     ↘ 第五行
第六行
規範 放任 第七行
第八行
第九行

逐層解釋

1、第一階段(第1→3行)

首先是第1行唯一的字母,也是黃雀飛先生獨立發現[2]的希頂最神聖[1]的字母。這個字母對應的關係是復原符號[3][4],故對應的是一個創世的原初概念,代表一切的開端,更類似於「老天爺」「太極」「渾元」這種概念,而非亞伯拉罕一神教那樣具體的神、或者中國文化中的各種「牛鬼蛇神」。這樣的字母,放在最上面的頂端,當之無愧。

到了第2行,字母也增加到了兩個——此時正如「太極生兩儀」般,最原初的創世開始向左右兩個方向分別演化。人們開始意識到兩件事,並且產生了最初的兩個方向,而這兩個字母正是對這兩個方向的一個指示。

首先是右邊的,它的含義是自然現象[3][4],這便是這兩件事中的第一件——適應自然。這也是生存的基礎——必須先適應這個環境並生存下去,再談改造和發展。有趣的是,這個字母同樣是整個希頂字母表中的首個字母,這或許意味着,在一切的開始之前,自然是先導條件吧。

然後左邊的,則代表着第二件事——改造自然'。在希頂語中,代表火,而這個火在希頂文化中有着特殊而神聖的含義:人類的文明誕生的標誌是對火的利用,這是人類開始改造自然的關鍵轉折點;而這個火也代表希頂文明之燈(它也是 的首字母)。而改造自然,同樣也是人類一步步走到今天必不可缺的一環。

適應和改造,這兩極本身就是統一而又對立的。一方面,前面說到,我們必須在適應的同時改造,才能在生存下去的基礎上往上發展;另一方面,適應是被動、保守的,而改造是主動、激進的,在面對某一件具體的事情的時候,一定是以兩種方式中的其一為主的。而以哪一種方式為主,便產生了從原初的頂端向下走時的兩個不同方向——一般來說,「左」代表激進,而「右」代表保守[5],所以在希頂三角的第一階段,我們令左邊代表以改造為主的方向,而令右邊代表以適應為主的方向。而兩個字母,由於它們的象徵意義,便放在第2行,作為這兩個方向的指路牌。

接下來的第3行,應該有三個字母,而它們從左到右分別是。仍然是先從最右邊開始,最右邊的代表的是水。眾所周知,水是絕大多數生物體內的主要成分,也是人在自然中依賴的成分。而這個「水」,在希頂三角中,象徵的是「自然人」,即人類一直往「適應自然」的方向走到第3行時的結果。而這個「自然人」,可以理解為尚未進化的原始人,類似南方古猿的概念。

而最左邊的,含義是語言。而語言則人類開始產生文明和社會、開始改造自然的關鍵性標誌。《聖經》中提到的巴別塔[6],便充分地反映了這一點。所以,「語言」在希頂三角中,象徵的是「社會人」,即人類一直往「改造自然」的方向走到第3行的結果。

中間的呢,在希頂語中的本義是「口聲」[3][4],即各種擬聲詞和叫聲。可以看出,這個象徵着「叫聲」的字母,既繼承了自然人「本能」的屬性,同時又是社會人「語言交流」的雛形。可以看出,這個字母處於「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中間狀態,故正好可以放在第3行的中間。

縱觀希頂三角前三行,可以看出是一個希頂文明從最原初的混沌中初步成型並分化出人的「社會」屬性及「自然」屬性的一個過程。同時,我們觀察希頂三角的前三行,可以發現一些秘密——從最頂端的出發,先向右下再向左下走,所經過的三個字母,在希頂三角中呈迴旋飛鏢形排布,而它們正好可以拼成那個原初之神的字母名稱——-;同樣,第二行的與第三行最右邊的E正好可以組成表示自然的字母表首個字母的舊稱——-[7](現已改成-[8])。不得不說,希頂之玄,妙不可言。

2、第二階段(第4→6行)

從第4行開始,上面的抽象概念開始進行具象化。第4行的四個字母,從左到右分別是,分別代表人類文明發展最原始的階段——小農社會的四個基本要素:勞動、紡織、耕作、土地。

仍然從最右邊講起。最右邊的,代表的仍然是比較傾向於「適應自然」的要素——土地。土地是人類進入農耕時代後,除水外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可以說,離開了水,人一刻都堅持不下去;而離開了土地,人類也會很快堅持不下去。

然後是最左邊的——代表的是改造自然的具象化過程,即勞動,可以看作是創造價值(「無差別的人類勞動」)[9]的過程。這自然也是推動文明往前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但是這裡的仍然算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任何有可能推動人類文明向前進的行為,都可以算作「勞動」。

於是,剩下兩個在第4行中間的字母——,便代表在農耕時代人類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兩種具體勞動形式,即耕作和紡織,分別滿足原始人類的兩種需要——吃飽和穿暖。由於耕作是更貼近自然(土地)的勞動,而紡織則是比耕作更進一步的對生活環境的改造,所以的左邊。

對於第4行來說,左右相鄰的字母關聯是很緊密的:耕作需要依賴土地,而在耕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紡織,進而進行更一般的勞動。同樣,其與上面第3行的相鄰字母,同樣有緊密關聯:的上面是,代表水土養人;的上面是,代表口聲和表達讓人類初步進入農耕社會的初步分工,為下一行的性別概念分化奠定了基礎;而的上面是,代表語言的產生促進了勞動效率的提高。

有趣的是,第2行最左側的,最3行最左側的兩個字母,以及第4行的所有字母,正好是組成希頂語名稱 的七個字母。

接下來的第5行,講述的是耕和作、兩性分工的分化,基本是承接了第4行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四大要素。注意,從這一行開始,每一行的左和右都基於上一行的排列被重新定義了,而不再間接繼承「改造」和「適應」的本意。

由於原始農業社會大多採用男耕女織的方式,而「耕」本身是更貼近「自然」和「土地」的含義的,「織」而更貼近抽象的「勞動」,故我們將代表「耕」的產物——食物,以及代表「耕」的主體——男人放在第5行的右方,而將代表「織」的產物——衣物,以及代表「織」的主體——女人放在第5行的左方。由於男女要組成家庭才能產生下一代,從而使人類生生不息,因此代表男人的和代表女人的要放在靠內的位置——而它們的中間,即第5行的正中心,正是代表着房子和家庭的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是整個希頂字母表的第二位,承接於代表自然的。這說明,家庭概念作為社會最初的小單位的出現,是人類脫離「自然人」進入「社會人」的重要標誌。同時,它處於整個希頂三角最中間一行的最中間的這一特殊位置,也意味着這一行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混沌初開,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農耕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初步形成。而這一行,也奠定了整個希頂三角中部「男右女左」的基調。

然後是第6行。這一行包含了六個字母,將從社會的形成後分化出更豐富的元素。先從最中間的房屋開始。進入農耕社會後,家庭需要居有定所,所以在的下面兩個位置中,必然有一個需要放置代表「居所」的字母——在希頂語中,代表的是部首「宀」和「冖」,即「覆蓋」。而這個字母在整個三角中,代表的含義是,家庭有了居所,不再風餐露宿。

而第6行整一行都是圍繞着這個展開的。首先是建房子的材料,在較為早期的時候,人類的房屋多數是用木頭()和石頭()做的,而這兩者,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山()上開採。這些工作,大多比較苦累,需要較大的力量,故多數由男性角色來分擔,故這三個字母放在f的右邊。其中在含義上,最遠,因此排列在最右邊;和含義最相近的是,故第6行從的右邊開始從左到右依次為。有趣的是,這三個字母也和上一行的相鄰字母有着很大的聯繫——搬運木頭()和石頭()的工作由力量較強的男性()承擔,而有石()有山()的地方正是男性耕作從而製造食物()之處。

而在的左邊,則凝結了女性愛美的天性。人類在吃飽穿暖以後,開始有更高的追求,其中就包括了對美和藝術的追求。隨着生產力發展,衣物在滿足禦寒的基本需求以外,還有了審美價值。而審美,則和五官()有關。同時,漂亮的石頭和寶石(),也可以增添審美價值——不僅僅可以點綴衣物(),還可以點綴房子()。於是,這兩個與女性追求美有關的字母,便以這種方式排列在了的左側。

縱觀中間三行,這個過程代表的是希頂文明從誕生之初的原始文明,逐漸發展壯大,初具規模,漸漸有了多種元素參與的過程,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為最後三行發展到「結局」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1.0 1.1 YSPKPQZ,每日一字母第七十三期:希頂語14號字母H名稱分析,2021
  2. 黃雀飛,神奇的禮物,希頂字母:,30年前半夜歸來的驚喜,2019
  3. 3.0 3.1 3.2 黃雀飛,希頂字母如何表達部首,2020
  4. 4.0 4.1 4.2 黃雀飛,希頂字母和漢字部首對照表,2019
  5. Realms of memory: conflicts and divisions (1996), ed. Pierre Nora, "Right and Left" by Marcel Gauchet, p. 248.
  6. 佚名,《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
  7. Raymond,揭秘「希頂語」,2020
  8. 黃雀飛,修正後的希頂字母表,2020
  9.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