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世界线
分歧世界线是目前FrankCathar正在编写并完善的希顶平行世界线,该世界线目前只做了该世界线中语言规范史相关。
该世界线中的希顶语言规范史
希顶文字的创立
17世纪前希顶语一直使用汉字。15世纪时期出现汉写体雏形,但当时的事实标准仍然是汉字,只有民间写作会混用汉写体希顶文。17世纪初,当时湖南邵阳一带的希顶语社群接触欧洲传教士,根据拉丁字母创制形成了早期希顶字母,当时拼写尚未定型,一些部首字母尚不明确。从此,早期希顶字母开始在希顶天主教徒中间传播开来(儒释道传统势力拒绝使用拉丁式希顶字母,直至19世纪继续使用汉字,现今使用汉写体)。
第一次拼写改革
17世纪中期,一些希顶语使用者主张废除唇化辅音字母、规范部首字母拼写,史称第一次希顶语拼写改革。改革中虽然唇化辅音字母未被废除,但《希顶字诀》的最初版本——《希顶语表意标记字母规则》出现,使得部首字母逐渐标准化了起来。
文字标准第一次分裂时期
18世纪,希顶天主教徒社群和希顶儒释道传统势力分别发展出了自己的希顶文字标准。在希顶传统势力一方希顶汉字和汉写体希顶文逐渐规范化(传统势力希顶语是部分使用“希顶汉语”词汇的“希顶华语”)。在希顶天主教徒一方则是规范字母的拼写形式,最终在1750年编订《希顶字书》(史称18世纪天主教希顶语规范,《希顶字书》时期拼写设定上一部分是OTL黄雀飞自己使用的一些与前后翻译器都不同的拼写,例如“程”字作)。1775年,第一个希顶国家“希望之顶国”建立[1],希望之顶国转战十年,在1785年被反希顶传统势力和当时的朝廷联合剿灭,此后希顶人开始了北迁之路。
19世纪的希顶语规范暨第二次拼写改革
“希人北迁”(希顶人迁至库页岛筹备建国)以后,1835年希顶共和国政府建立。1845年希顶共和国政府召开“正字法统一会”,议决统一语言文字标准,采用拉丁式希顶字母作为官方文字,重新厘定拼写。传统派虽然要求汉字并行使用,但最终《希顶语拼写指南》规定“拉丁式希顶字母为标准希顶语字母形式,汉写体可并行使用”,最终传统派改用汉写体希顶文。1850年,《希顶语拼写指南》(OTL前翻译器希顶语)编纂完成,形成了19世纪希顶语规范,史称希顶语第二次拼写改革。为了便于制造打字机,《希顶语拼写指南》时期已经废除了中写体。而希顶共和国的报纸《光华报》首次采用19世纪拉丁式希顶字母正字法。
20世纪中期的希顶语规范
19世纪希顶语规范一直沿用到了20世纪中期,但民间写作早已脱离19世纪正字法,实际发音发生了不小变动,民众和语言学者纷纷要求改订拼写。1947年,希顶共和国政府被推翻,“希顶国民联合政府”上台。希顶国民联合政府重新审定拼写,最终在1954年编纂成《改订希顶语规范》(OTL征魂翻译器希顶语,又称1954年希顶语规范),改变了一些字的拼写形式,成为沿用至今的希顶语标准的底本。直至1985年,并未随希顶国家而北迁的中国希顶语社群仍然使用一种接近19世纪《希顶语拼写指南》的混合正字法。
希顶共和国分裂与文字标准第二次分裂时期
1987年,国民联合政府统治下的希顶共和国分裂。南部的天主教徒社群建立了希顶联邦共和国(联希),北部的传统派社群建立了希顶民族共和国(民希)。198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编订《希顶语标准》(民间称“PRC规范”),废除了唇化辅音字母,明确了和的用法。在联希、民希两国成立初期,希顶民族共和国改用《希顶语标准》正字法,而希顶联邦共和国仍然使用1954年正字法。1990年希顶联邦共和国政府进行希顶语规范工作,制定了《希顶联邦共和国通用语言规范》(史称1990年联希语言规范),规定采用拉丁式字母序,废除《改订希顶语规范》时期的正统字母序,并且重订分词连写的规则。1995年,希顶民族共和国也进行文字规范,制定了《希顶语正字法》(史称1995年民希正字法),确立了正统字母序,实行“国语纯化运动”,废除了一大堆希顶共和国时期音译自西欧的外来词,用汉字直译词代换。
注释
- ↑ 希望之顶国的希顶语是当时天主教徒势力使用的希顶语。